传承历史文脉 恢复历史胜景———以绍兴蕺山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15509]
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15226]
和谐建筑之探索 [13863]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天津解放北路金融街城市设计探讨 [13493]
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的整治、更新和复兴 [11867]
巍山 [10955]
中国名城杂志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暨客家聚落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10829]
准确定位 有序发展——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建设的几点思考 [10391]
绍兴对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探索 [9874]
传承历史文脉 弘扬名城特色 [9782]
珍视历史遗产 弘扬晋商文化(祁县) [9414]
历史·现实·精品与山海关城市建设 [9347]
注重历史文化保护 再创山水生态新城(桂林) [9333]
科学规划,依法保护,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和谐发展 [9176]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6》 [7485]
运河保护与水运发展 [5868]
绩溪 [5096]
《中国名城》参加2013上海交大城市科学春季论坛 [5065]
绩溪 [5054]
《中国名城》受邀采访中国城科会 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2013年华北片区会 [4822]

下一页

《中国名城》参加2013上海交大城市科学春季论坛
发表日期:2013/4/24 11:52:10   阅读:5065次



    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3上海交大城市科学春季论坛”在上海崇明岛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新闻与学术媒体,就“中国城市群发展与中国都市化进程”、“城市科学理论,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等论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中国名城》也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城市群蓝皮书》编委会主任徐飞教授作题为《关于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演讲,指出在我国城镇化战略中,城市群具有顶层设计、全局视野和战略核心的重要地位,研究和解决城市群这一最大城市空间的问题与矛盾,对我国解决城镇化问题具有“牵牛要牵牛鼻子”、“取法乎上”和“重点进攻”的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数体系来测评城市群的健康状况,是推动城镇化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林家彬教授作《我国“城市病”的体制性成因与对策研究》的主题演讲,重点介绍了包括干部选拔机制和政绩考核体系、财税体制、土地制度、规划体制、中央地方关系等在内的影响我国“城市病”形成的体制性成因。特别指出干部选拔机制和政绩考核指标不够全面系统,是导致出现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重形象工程轻民生工程、城市政府“亲商”有余而亲民不足等问题的根源。在对这些体制性成因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还从缓解我国“城市病”出发,逐一提出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作题为《城市群的世界格局与中国经验》的发言。在梳理城市群概念及传播、全球城市群发展历程及现状、中西城市群本质差异的基础上,他强调指出:中西城市群的差异可以“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对立来概括。西方城市群最重视的是自然空间演化、城市形态蔓延、空间距离改变等。与西方城市群主要是城市地理与经济自然演化的结果不同,我国城市群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动力是人工的规划、设计和推动,因而,其中必然要更多地加入历史趋势、时代特征和当下诉求等“时间性因素”,或者说,很多紧迫性、当下性的需要和愿望很容易混入并主宰我国的都市化进程。在快速发展中,如何才能充分照顾城市群自然成长和演化的内在规律,顺应全球都市化进程的主流趋势和本质需要,既是我国城市群研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我国城市群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在自由发言和讨论中,与会代表还就2013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江南城市与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数据中心建设等事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有力推动了城市科学研究和交大城市科学团队的建设。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城市群不仅是一个内涵空前复杂的“宏大叙事”,也是一场直接涉及到亿万人利益和命运的现实进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城市群的概念和现实进程展开全面梳理和深入讨论,既有助于把握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现实世界的特征、主流和趋势,也有助于重建被这一历史进程冲击和扰乱了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随着城镇化成为国家重点战略和各界关注的热点,各种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言论日渐增多,其中既有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科学与理性认识,也不乏各种“炮轰”和“酷评”类言论,后者既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战略部署,也把普通百姓搅得心烦意乱、莫衷一是。因此,在当下中国,急需树立正确的城市价值观和普及正确的城市科学知识,重建当代中华民族对城市的感觉、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就此而言,建构城市科学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城镇化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城市启蒙,在城市化风雨中长大成人,正在变得日益紧迫和十分重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