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话说个园
发表日期:2009/2/23 10:39:29   阅读:4573次

                                              


个  园  黄铮摄

杜  海


  小引:未游个园 先识个园
  个园,南临扬州著名古街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它以独辟蹊径的景观设计和经久不衰艺术魅力,成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取材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
  个园占地约30亩,由于布局巧妙,显得曲折幽深,引人入胜。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好宅园占着好风水,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石为友,为良友,为益友,创下了家庭的金石基业;以竹为邻,为佳邻,为善邻,育出了传为美谈的“黄氏佳儿”。
  如果说苏州园林精美如诗中的绝句、词里的小令,扬州个园就是一篇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的精妙散文,让人细读慢品回味无穷。人们在这里,可以寻访名胜、品赏佳景,可以触摸历史、拣拾趣闻,可以感受文化、陶冶性情,体验一种全方位收获的旅游享受。
  风情万种个园竹
  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个园现有竹品种多达9属60余种,数量过万株。高竿临风,修篁弄影,柔条剑叶,百态千姿。置身于竹的世界,放眼四望,到处是一派蓬蓬勃勃、苍苍翠翠,你会觉得仿佛自己的身躯也化作了一竿翠竹,融入到这无涯际的绿色之中。
  位于园区北部的竹生态区,是个园观光的第一站。这里是竹的海洋,竹的王国,竹的乐园,竹的博物馆。上万竿品种不一形各异态的修竹,形同千军万马的绿色方阵,静时停云止水,波澜不惊;动处风起潮涌,凤鸣龙吟。此情此景,惹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奔星教授诗兴勃发,吟出:“狂飙歌一曲,如对万竿箫”的豪迈诗句。游园者步入其间,要不陶醉也难。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我们可将9属60多个品种竹的角度分为观竿型和观叶型两大类。观竿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竿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竿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竿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入园观竹,最好先了解一些竹的名称特性,将有助于你提高鉴赏水平,增添观览趣味。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又没见过,知道名字有什么用?这里有个窍门:只要你记住了品种竹的名字,就可从名称上大概猜出它们的形色特征,进入园中,按名索骥,保证能一一把它们认出来。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竿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竿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布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为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感叹。
  黄金间碧玉、碧玉间黄金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竿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竿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还有一种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
  “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饿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
  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
  多姿多彩品种竹传递着自然界的风情韵致,一些点缀在其中的建筑小品,则传递着更多的人文信息,起画龙点睛的妙用。
  掩映在竹林深处的这座小亭,题名来自盛唐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同名五言绝句《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吟咏此诗,便觉有一股清幽之气扑面缠身;及至盘桓其间,烟锁重围,天籁寂寂,更加使人有如参禅入定,涤尽凡虑尘想了。
  映碧水榭位于竹林之间,是此区的主体建筑。临水而筑,面阔三间,青砖清水墙,小瓦歇山顶。门窗阁扇镶有刻竹木雕。门前是一池碧水,四围绿意环裹,微风徐来,碧水荡漾,竹影摇曳,清幽无限。
  竹是东方美的象征。对竹的观赏和品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之所以爱竹,是因为竹子洒脱的风姿、挺拔的气势、节外无枝的操守、刚柔相济的品德、无处不相宜的坚韧的习性,与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伦理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竹子身上,寄托着人们所渴望达到并拥有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情趣。
  竹是美的,长在哪里,便给那里带来超凡的风韵;生在哪里,便给那里染上脱俗的情趣。竹既有美的意象,又与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因此自魏晋以来,竹就成为风流名士的理想的人格化身,敬竹、崇竹、引竹自况,蔚为风气。前有稽康、阮籍、刘伶等相与友善,游于竹林,传下许多佳话,世称“竹林七贤”。后有李白、孔巢父、韩准等在竹溪结伴,诗酒流连,时号“竹溪六逸”。明张风题《竹林高士图轴》:“一竿二竿修竹,五月六月清风。何必徜徉世外,只须啸咏林中。”此外,人们还把竹列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一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成为文人生活的影子,赋诗作画的题材。中国音乐与竹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称音乐为“丝竹”,而且有“丝不如竹”之说。古代的乐器大多是竹制的,如笙笛、洞箫、云箫等。中国的舞蹈也和竹有关,宋代称乐舞的领舞为“竹竿子。”
  个园,就是在这样一个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下诞生的精品杰作。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据扬州民间传说,它并非黄至筠自己想出来的,当年园主人为求园名,花了不少银子,才有了个园这名字。
  现在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竿”,古书《史记正义》即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情辞优美,格调高雅,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景观的神韵。
  正是这些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竹的美妙之处,融聚起来,就形成了个园园名所独有的文化积淀和美学趣味,引人入胜,耐人玩味,发人遐思。
  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我国汉代社会流行“千亩竹”的世俗看法。原话叫作“人有渭川千亩,其人与千户侯等”。意思是说,“谁家要是有了一千亩竹园,他的富贵就跟封侯没什么差别了”。“渭川千亩”的典故即由此而来。竹子既然自古就成为资产和地位的象征,那么身为两淮盐商总商的黄至筠,在自己的家园里大面积栽种竹子,园名也以竹为题,这就不仅仅出于个人的风雅爱好,而且还有着标榜家族的财富和尊贵的用意在里面呢。
孤品叠石四季山
  初入园中,但见翠竹丛丛,各色各异,等你渐至内园,则幻境憧憧,久负盛名的四季假山,便在这里了。叠石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处中国园林如果没有叠石,似乎就不能称得上是园林,只是住宅或院落。扬州之所以“以园亭胜”,也就在于以叠石胜。以竹名世的个园,更是一个以假山堆叠精巧而著名的园林。个园选用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和宣石,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山景,构筑、布局之奇,用石之奇,在中国园林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孤例。
  听罢万箫吟风,前面就是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
  入了园门,还是同一座春山,还是竹石图画,意境却全然不同了。这里有象形石点缀出的十二生肖,忙忙碌碌争相报春,还有花坛里间植的牡丹芍药,也热热闹闹竞吐芳华。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春山宜游,原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
  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双峰夏山,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与高超叠石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夏山的主体部分,正是利用太湖石柔美飘逸的曲线和形姿多变的品质,垒出停云之势,模拟夏云气象。在布景造境方面,夏山更是作足了文章。
  山上黄馨紫藤,繁花垂条;山下古树名木,蓊郁青葱;山间石室幽邃,石梁凌波;山顶流泉飞瀑,有亭翼然;山前一池碧水,倒映亭台楼阁绿树山石,渲染出浓浓的水墨意蕴;远处青草池塘,蛙趺龟背,渲染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风情。
  扬州历史上归属于江南文化圈,对江南园林造景艺术更是执牛耳,个园夏山,可说真切、唯美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江南山水。
  夏山宜看,远近高低都是景,让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
  秋山是全园的制高点,黄石山体拔地而起峰峦起伏,有摩霄凌云、咫尺千里之势。这座山,黄石间植丹枫,浓妆重彩,夕阳凝辉,霜色愈浓。无论何时登临眺望,都会使人顿生一种秋高气爽之感。
  秋山之上,有崎岖蹬道上下盘旋,曲折辗转,构成了立体交通,忽壁忽崖,时洞时天。人在洞中,有光隐隐从石隙透入,照见洞顶用黄石倒悬营造出的垂垂钟乳,奇异而壮观。走秋山蹬道,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口诀,叫作“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直不通弯通”,它提醒人们,如果想走捷径,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要是不避凶险,反而能适凶化吉,变险为夷。
  秋山山腹内还藏有飞梁石室,内置石桌、石凳、石床,仿佛曾有人在此饮酒、对奕、躺卧、小憩。石室外则是一处小小院落,当年主人曾植碧桃一株在院中花坛里,俨然成了一处深山洞府中的“世外桃源”。
  秋山宜登,游走腾挪于尺幅之间,如历千山万壑,尽得攀登险趣。
  走进秋山看秋山,山上的每块石头几乎都像一座山峰,而且远近高低互不相同,这是因为造园者在造型技法上,大量使用了挑飘技法,即从山体上纵向伸出一块长条石做挑,在它的顶端再横置一石为飘,这样,山石就有了动势和飘势,此外,还借用了国画的斧劈皴法,也使得高山大岭的气派更为显现。
  四季山中的冬山,是最富想象力的创意,以宣石堆砌的山脉,迎光时荧荧闪亮,背光处则幽幽泛白,皑皑残雪,与墙上凿出的二十四个风音洞相呼应,渲染出一派“北风呼啸雪光寒”的隆冬寒意。
  人们在用雪石造山的同时,还着意堆塑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狮子,或跳或卧,或坐或立,跳跃嬉戏,顾盼生情。这一幅似与不似之间的“狮舞瑞雪”图,使孤寂的雪山显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山石间,点缀着参差腊梅和南天竺,黄花红果,分外妖娆。
  右侧西墙之上,设一圆形漏窗,与一墙之隔的春山隐约相望,风竹声声,翠影摇绿,时时传递着早春消息。
    冬山宜居,不过,最好的当然是仨俩知己,聚在这座面山而筑的透风漏月厅里,围炉赏雪、夜话。
  春山笋石参差,修篁弄影;夏山中空外奇,深潭清冽;秋山黄石丹枫,峻峭依云;冬山宣石点雪,风洞凝寒。人们游园一周,恰似体验了一回同一时空里的四季幻化与景物更替。时光流逝,而四季山永恒。春、夏、秋、冬,近在咫尺,彼此相接,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因此具有了留住似水年华的超验魔力。
  这与当时扬州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一、扬州无山,也无叠山之石,造园所用石材,都是盐商在各地收集,由盐船经大运河水运。这么一来,石料品种反较产地更为丰富。
  二、明清是扬州历史上最后一个鼎盛期,盐商巨贾以雄厚才力附庸风雅、争相治园,致使大批技艺高超的叠石匠人、文人画家鹜聚云集,由此成就了扬州园林炉火纯青的叠石艺术。比如大画家石涛,就是从“只把丘壑纸上铺”到亲自参与造园。
  中国画论里有四季画山各不同的理论。这就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朗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前人还指出,“掇山由绘事而来”,意思是说,园林叠石造山是根据作画原理进行的,叠山和作画是一回事。
  扬州个园四季山,正是对这一理论最精彩的实践。遵从“秋山宜登”的画理,个园秋山用黄山石叠成,山上有嵯峨石级,腹中有曲折蹬道,盘旋到顶,便于攀登,用的是北派石法;按照“夏山宜看”的画理,个园夏山用太湖石叠成,流泉倒影,逶迤一角,用的是南派的石法。于是,南北两派叠石方法,同时代着中国山水画的南北之宗,被统一在一个园子里了,构成了个园假山相映成趣的独特风格。
  人们都是用画理来对照四季山,北京林学院一位教授则有不同感受。他说:“扬州个园之四季假山是在寓四时景方面别具匠心的佳作”,“时景是命题,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秋山是高潮,冬山是结语。可称章法之不谬。”
  中国园项目是代表中国在美国建立的国家级园林项目,项目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树木园建设,占地5公顷左右,主要反映中国园林的古典风格和文化内涵。中国园正是借用兼具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的扬州明清园林风格,原貌再现具有扬州特色的经典园林景色,其中就有个园的四季假山。
  假山在亭台楼阁的映衬下,更显得古朴典雅,刚邃雄奇。园中的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与假山水池结合而成一体。登山环顾,但觉山幽,花艳,竹俏。雾中看花,红红晕晕;雾中看山,朦朦胧胧;雾中看竹,隐隐绰绰,到此一游,如历仙山琼阁。
  这座七楹长楼,巍然艮跨于夏秋两山之间,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楼前长廊如臂,拥抱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
  抱山楼长廊,犹如凌空飞架的天桥,廊上漫步,不经意间就跨越了两个不同的季节,因此被今人戏称为“时空隧道”。
  沿抱山楼看秋山,“有宾主、有掩映、有补缀、有补贴、有参差、有烘托”,仿佛群山峻岭,山外有山,山势未了;仰视高处,山势绝险,突兀惊人。
  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但见楼下梧桐蔽日,浓荫满阶,檐前芭蕉几丛,婷婷玉立,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枫红霜白,无限风光,美不胜收。
  楼下走廊的南墙上,镶嵌着清人刘凤浩撰写的《竹园记》刻石,专门留给想知晓个园来龙去脉者,作壁上观。
  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特别欣赏扬州个园住宅与园林。他评价扬州的住宅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
  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意思是说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壶天”是神仙洞府的比喻,私家园林常常借用它来布局造境。
  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山阁一体,朝夕与山光共舞,年年共秋色常住。
  个园中楼台厅馆各具特色,园的正前方为“宜雨轩”,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
  个园的优美环境,吸引着传统昆曲艺术爱好者,园林中的厅榭、水阁,成为她们驰情逞性一唱三叹的最佳场所。每到周末下午,透风漏月厅就会传来悠扬的笛韵,这便是昆曲曲友在揠笛拍曲了。万箫吟风相和,游客流连忘返,为个园凭添了又一道风景。
  个园不但以分峰叠石的四季山著称,而且以石斗奇。这里以石垒山,以石嵌门,以石铺路,还有石伴池水壮,石衬青竹秀,石抱参天古树,石拥亭台小楼……如果说竹是个园的灵魂、性情,石则是个园的骨骼、气魄,雕塑着个园的绰约丰姿。
  石梁曲折处的这块湖石,为湖石中的精品。远看像倒置的笋片,又像剔净的鱼骨,自上而下,有三个圆形空洞,俗称“三界天地人”。遮去最下面一个洞,这块石头很像汉字中的“丑”。
  苏东坡说过,“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石之千态万状备也。”郑板桥更是认为:“湖石以丑为美,丑之极则美之极。”
  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
冠盖豪门盐商第
  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个园住宅组群横向并列为“福、绿、寿”三路布局,其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个园福、禄、寿三路住宅,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每路又分前、中、后三进,房屋60余间,三轴并列,布局严谨,体量恢弘。三路住宅在体量、风格和功能以及建造时间上都有所不同,但都是层层递进,古拙雄浑,气象如一。
  禄字东路的清美堂,这里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宴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这里显然是一处宴请聚会场所,“圆”是取围坐团聚之意。
  厨房按传统厨房布局陈设,仿佛可见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则为“一两纹银一只蛋”。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簿,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啊。”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大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另一则为“担挑肉炖黄山笋”。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福字中路的汉学堂,是大宅门的主厅,也是黄家对外交往的正式礼仪接待场所。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与渊雅的文风相映成彰,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中路中进为黄夫妇的居所。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诗为黄夫人刘琴宰所作,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夫妇二人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可以大略知道黄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
  后进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透露出封建末世的盐商家族由盛向衰的晚景消息。
  西寿字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主人和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第一进还是厅堂,称为“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都是明三暗五的格局。何谓明三暗五?即面宽看上去为三间,实际上是五间横排,将两边两个稍间作套房。这一建筑形式大有来历,从前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造房时,为逃避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其实,两间藏在暗处的稍间并不暗,因为房前各有独立小天井。筑花坛,既通畅明亮,又雅静私密。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使用。
  清颂堂,这座杉木构架的厅堂看起来十分壮观,构造上更是及尽考究,它不仅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现存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
  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和顺。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
  因为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所以题名清颂堂。八仙文饰的家具古朴精致,无不考究。
  清颂堂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礼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黄至筠曾畜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这里也是排戏唱“堂会”的地方。抱柱上挂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老楹联,应该算是对儿孙们行教的家训了。
  西路中进,这是三面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避暑气,冬日御寒风,可真是“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了。
  个园南部住宅还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每年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设著名艺人专题展以及剪纸艺人的现场表演。
  西路后进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桂子兰孙满庭芳
  《花镜》里说“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植物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花容叶貌会因季相变化而姿态万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时间特性,重要的是它们更多的承载和传递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个园植物配置的基调是“绿”,竹类为主,以桂花、广玉兰、枫树、紫薇等为辅,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或孤植、或丛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室内陈设兰花。这些名花佳树不仅是造景的素材,也昭示着主人隐秘的愿望和细腻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个园栽种的桂花,有数十株之多。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蟾宫折桂”,是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代称。丛书楼东的小巷大约50米,两边是大叶桂,枝叶交错已经形成了一条林荫小径。黄至筠当然希望他的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
  有竹石处,岂可无兰花,个园是以竹石取胜,以兰花为“园花”。兰苑在桂花小径东,有兰花近百种,园内厅馆陈设也以兰花为主。游人于闹市之中亦可领略幽兰的清香。
  扬州市兰花专业委员会设在个园。一年一度的秋季“扬州市兰花艺术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养兰爱好者。展览期间,不仅为大家提供欣赏秋兰的场所,还有养兰基础知识的图片介绍和科普讲座。
  梧桐是吉祥的象征。民间自来就有“家有梧桐树,招得凤凰来”之说。不过,它与水井的组合,就构成了另一番“秋雨梧桐,辘轳金井”的景象,这个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一再出现的场景,负载着我们民族情感深处太多的感伤与无奈。因而定格为凄美的文学意境,时时刻刻触动着人们的情愫,引发人们的共鸣。
  个园从广州引进的王莲,它成熟后,叶片能稳稳当当地托起一个60斤左右的小孩。第十八届全国荷花展览期间,个园的三株王莲以她清新却不失妖娆的独特姿态迎接着每一位游客。王莲是热带生长植物,这一该品种的莲花正常生长在25度以上。更独特的是该莲花清晨显白色,晚上呈现淡紫色。
  个园主人黄至筠,1770年出生在河北赵州一个知府家庭,有着优越的生活和良好教养。不幸的是他14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产也落入旁人手里,小小年纪就流离失所,因此也锻炼了他闯荡社会的能力和胆气。19岁时,他拿了一封父亲故友写的推荐信,独自骑驴上京城,去拜见主管两淮盐业的两淮盐政。
  盐政大人见小伙子颇有才气,人也机敏,心下喜欢,就委他做了两淮商总,到扬州去经营盐业。这可是千斤难求的肥差哪!黄至筠一干就是五十多年,不但累积家资巨万,而且在扬州炙手可热,上自盐政,下至商户,都看他这位商总的动静行事。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他的画,深得清画四大家中王(hui)、恽寿平的旨趣。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拟宋人小品》扇面,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真迹。
  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是他的个园。游人在园中徘徊流连,宛如置身诗语画境中,体悟竹石的高风劲节,沐浴兰桂的幽芳清芬,同时也在解译着当年的主人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感受着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样一处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
  黄至筠是腰缠万贯的盐商,黄至筠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人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锡庆、锡麟(黄)、锡麒、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
  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和孩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中一些问题就教老师,老师让锡庆来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
  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饮誉青史的,黄家二公子黄(锡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用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到家里来,做了四年自己的家庭老师。江潘死后,他十几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汉学,治学态度十分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他“勤博”。他主要从是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是黄家的骄傲,由此便可明白,黄家为什么把主厅题名为汉学堂。
  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了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中路后进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他的诗句而成。黄锡禧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济世,有“一指神针”的美誉。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联)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