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读者来稿
 
范式转型,系统联动 ——重庆开埠博物馆建设思路探微
发表日期:2010/8/30   作者:秦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对博物馆建设关注度和积极性越来越高。区域文化及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见证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传统文化是构成区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博物馆建设、展示及文物遗迹保护,则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及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大型综合型博物馆的建设,也带动了各类专题博物馆及民营博物馆的兴起,形成了当前各地博物馆建设的新局面。其建设成效和制度探索已成为业界和广大民众所迫切需要了解与见证的主要课题。 重庆开埠博物馆项目的论证及可行性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产生。本课题项目从保存区域历史记忆,促进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发展为出发点,配合重庆市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精神,以打造区域商业文化品牌,来推动新时期重庆经济商贸活动的发展,并联动重庆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开放,积极推进南滨博物馆带的建设。课题组在对重庆市及南岸区现有开埠时期历史遗迹,如法国水师兵营、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及其周边建筑群进行重新评定与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就开埠博物馆的文化概念界定、文物保护规划与史迹陈列方案、博物馆经营及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当前重庆市开埠博物馆建设市场语境分析 一.重庆开埠博物馆建设概略 在重庆市已建成及待建的博物馆中,综合型博物馆相对数量较少,以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代表。而专题型博物馆较多,主要有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等。在上述专题场馆中,以展现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移民文化等独具巴渝传统特色文化的博物馆建设已趋成熟。 重庆,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一直以来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商业中心与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自1891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Hart. Robert)派英人霍伯森(H.E.Hobson)为重庆关税务司,建立重庆海关,标志重庆正式开埠。重庆长江南岸沿弹子石王家沱至马鞍山、上新街一线,驻扎了大量外国使节,集中了各国商号的总部及商行,至民国时期,更是延伸至现渝中区下半城沿江的广大区域。这一段历史不但为重庆市长江沿线保存了大量商行遗址,更保留了重庆早期商业发展的痕迹及现代城市发展的脉络。 同样是早期开埠城市,如香港、澳门、烟台等地都设立了反映其开埠历史与近现代商业发展的专业博物馆,并连同当年的许多商业会所、遗址(如跑马地、洋行旧址等)共同组成了开埠历史文化带。虽然重庆目前尚未有一所能全面反映近现代重庆开埠历史、商贸活动与商业文化发展的博物馆。但是,对遍布重庆沿江两岸的开埠文化遗址的保护,逐渐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自2007年底,重庆市规划局即着手将渝中半岛下半城规划建设成为“重庆开埠文化保护带”。对保护带中的湖广会馆核心区建筑群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建成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又投入多方资金实施对湖广会馆周边、胡子昂旧居、谢家老院子、明清客栈等多处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南岸区南滨路沿线,自重庆开埠时期以来众多商业、通商遗址,本项目即将当年英商“立德乐”洋行遗址进行修复利用,以其联动整个南滨一线,作为“重庆开埠遗址博物馆”场地,并将开埠遗址博物馆建设纳入重庆市开埠文化带整合规划中,成为一条展现商业文化的主脉,保存城市商业传统记忆并有效延续城市文脉。 二.当前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中凸显的几大特色 依赖于政策扶持与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文博机构建设迅速,卓有成效,凸显出几大特色: 一是对于开放管理体制的应用。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各类博物馆不再单纯简单地介入文物收集、展示、研究、整理工作,而是纳入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博物馆的运营、维护以及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都不断地在吸纳其他行业的管理体制,例如营销、管理、策划甚至资本经营的相关成果。 二是博物馆的“综合性”特征及辐射力日益显现,无论是专题型博物馆还是大型综合博物馆,都将其自身建设融入大的区域环境的更新与景观改造之中,使得其“馆区”、“园区”概念日益扩大,成为一个地区改造与创新的新动力。随着博物馆的更新设计,新科技、新手段应用于展陈方式,新的声讯系统广泛应用,场景互动形式得到认可。从过去的单一展示陈列向互动、智能、多样化转化。而且,近年来新建的博物馆由于其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各地博物馆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外观设计、空间展陈、内部装修、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和创新。 三是馆际交流日益活跃,专业博物馆跨出自我珍藏和展览界限,走向行业内甚至跨行业交流,跨地区及跨国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博物馆,逐渐与其他专题博物馆联合办展、学术研讨、交流藏品。 另外,从目前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博物馆本体主导地位的缺失、专业策展人员和公众参与的缺乏有效互动、盲目攀比建设等问题。这些都是新时期博物馆建设中所显露出的特征。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语境下的专题博物馆建设思路分析 2008、2009年连续两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2009年更是确立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的目标。重庆市“十一五”规划中第二十三节“加快发展旅游和文化业”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红色、人文旅游资源,实行联合开发,深度开发,配套开发,形成主城一片、沿江三线、城郊一圈、联动周边,重点分类,多层服务,能适应各类各层次旅游消费的多元旅游业大格局。以‘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龙头,加强重点旅游区(点)整体规划。”此规划中特别针对开埠时期遗存指出,重庆开埠时期所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将成为重庆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得到配套开发,服务于重庆经济的发展。 目前,南岸区南滨路沿线,法国水师兵营、鸡冠石法国教堂、卜内门洋行、美国使馆酒吧、王家沱日租界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为南滨路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重要的文化遗址被迫拆除。所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抢先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保存重要的文化资源尤为重要。这些洋行、租界遗址,是近现代重庆开埠文化的载体,重庆开埠博物馆的建设,对于完善重庆博物馆体系,展现地域开埠文化,弘扬发展商业文化非常重要。 同时,我们认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思路的开埠博物馆建设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专题型博物馆展示、陈列的方式,应在其建设中寻找新的创意途径和规划思路。开埠博物馆不仅仅是开埠历史文物、影像、图片陈列及模拟场景展示的场所,也是可以联动整个南滨及渝中开埠文化带、见证商业发展,促进现代商贸的重要节点,更是可以促进重庆地域文化品牌,促进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博物馆自身运营的实验场地。因此提出以下建设思路: 一.博物馆建设职能及范式转型 (一),策划先行,创意并举,实现博物馆建设职能转型 重庆开埠博物馆的建设,应首先在传统展陈模式上拓展,由“专职专能”走向“综合高端”。以创意策划为核心,以大众教育、文化观览、互动休闲为主题;其次开发配套设施,不断扩展博物馆“园区”内容。随着大众文化休闲娱乐需求提高,民众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能必须向休闲娱乐转变,寓教于乐才是最终目的。南岸区滨江路是重庆市极具人气的休闲观光大道和复合业态集中地区,其辐射范围已不仅限于南岸区。可以推测,地处南滨核心区域的重庆开埠博物馆的建设将为该区域文化建设及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而且,在建设中充分突出展陈设计的时代性与现代感。在博物馆整体建构中强化互动娱乐、商务休闲的结合。项目选址位于重庆市南滨路原立德乐洋行旧址。立德乐洋行建筑群由原英商立德乐别墅、洋行仓库及其后修建的附加建筑构成。其中,立德乐别墅具有早期殖民地式建筑的典型风格,融合中式传统与欧式建筑语言。在设计中,将充分保留其建筑所具有的东情西韵,打造立体展示、陈列空间。设置高端商务会所,集展陈、大众休闲、高端会所为一体,再现开埠时期的历史风貌,将时空转换浓缩于博物馆园区建设中。 (二),探索博物馆运营机制转型新模式 重庆开埠博物馆的运营,应充分借鉴国际专题博物馆及国内成功的公益博物馆建设运营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在第四条又指出,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享有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权利。重庆开埠博物馆,应在法律规定框架内积极探索以民间资本参与公有博物事业管理模式。在“立足公益、服务大众”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带头、资本个投、运营自控”的管理模式。不依靠单纯的政府投资,广泛地吸收民间资本介入,以资本融合催生新的管理体制。 另外,重庆开埠博物馆作为西部地区仅有的反映开埠历史及近现代商贸发展的专业性博物馆,必须大量引进新材料及新媒体手段,运用丰富的展陈模式,积极互动。 (三),探索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转型的模式 一是以旧历史造新文化,创新保新。 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地处长江沿岸,是集合码头文化、巴渝文化、儒、道、释宗教文化、远古大禹文化、殖民文化和开埠历史等丰富历史文化体现的最好载体。开埠博物馆集中展示商业文化,所体现的是重庆近现代史上通过码头、港口、洋行等载体所反映的殖民文化、开埠文化及码头文化等,并将连同其他文化传统,为公众打造南滨路上的重庆近代史。 二是实现文教同步、旅游休闲并举。 开埠博物馆由于展示的是近现代殖民时期的商业文化和新时期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必须达成以下几点:以全面反映重庆开埠文化历史为亮点;以展现重庆商业文化,保护历史古迹为任务;以有利于西部开发、重庆经济大发展为根本;同时,以历史文化教育为导向。开埠博物馆的建设,是群体工程,已经将休闲设施、娱乐设施、会所文化、博物馆展陈融为园区一体。在传统和文物保存方面,应该如何将文化植根于民众,由民众发扬,民众记忆,民众推广,成为一个普遍而热切的问题。民众在参与嬉戏中获得对文化的认识和对传统的眷恋,从而发展传统。 三是持续推进文化效益,保值增值。 重庆长江南岸沿弹子石王家沱至马鞍山上新街一线,作为晚清重庆开埠时期各国外商的重要驻节点,集中了各国商号的总部及商行。这一线路的历史遗存为文化集约发展提供了可能。由于保存相对完整,且地处重庆市规划中的CBD区域中心,持续高速发展的商业以及各个产业集群的入驻都成为休闲集约发展的优势。精准的文化定位,精致的园区设计,展陈反映商埠文化的精品,商业价值一目了然。 四是从文化挖掘走向文化自营。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现代发展的元素,是我们一直讨论的问题。传统与现代是同一条河流,两者前后相继,生生不息。而保持持续的文化活力就是要做到将当代的新兴产业文化注入到博物馆园区建设当中,不断的更新其运营机制,自我造血,活血,才能持续运营。 五是以艺术高度决定市民参与度。 在反映商埠文化方面,需着手将商业历史进行贯穿,开埠的缘由、商贾利益的驱使、市民文化的繁荣、地方特色资源的外销,城市文化发展的高度等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如何艺术化地反映历史,给现代一个清晰的商业脉络,使之形成为商业文脉,并保持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动力,将是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二.通过文化事业与商业服务的有效结合,创新服务观念,实现新形势下博物馆服务观念的转型 创新服务理念,从以前的“保存研究文物”为中心向以“服务观众”为中心转变。开埠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党和政府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举措,也是新时期博物馆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此,重庆开埠博物馆需树立“观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观众的角度来优化服务,实现文化事业与商业服务的有效结合。 三.以重庆开埠博物馆的建设,带动整个南滨文化创意产业带走向系统发展与产业联动 (一),博物馆片区联动 南岸区沿线的博物馆建设拟将打造博物馆带,形成新的区域旅游和文化主核。滨江沿线的博物馆规划有美提雅城水上博物馆、开埠博物馆、现代艺术馆、印刷博物馆、火锅博物馆、涂山宋窑遗址博物馆等多个文博单位,同时联通主城区大中型博物馆,形成“层次分明、重点有序、博专共赢”的博物馆建设局面,进行广泛的知识教育,见证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 (二),产业群联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重庆文化产业总量初具规模,发展速度在国内处于前列,虽然在素质和总体竞争力上显弱,但是其南岸区产业集聚效应生成较快,既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打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2008年,南岸区政府通过了关于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升文化实力。重庆市开埠文化带协同文化创意、旅游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涉外商务交流,打造重庆第一商业文化基地。使之成为公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绝佳去处,成为重庆商业文化的核心展示区,成为承载传统商业文明和现代对外贸易的历史窗口。 (三),CBD联动 重庆CBD占地5平方公里,包括渝中区的解放碑(1.61平方公里)、江北区江北城的一部分(2.4平方公里),南岸区弹子石的一部分(近1平方公里)。逐步打造重庆CBD‘金三角’的创新模式。按照有关规划,解放碑CBD强化的是商贸功能,江北城CBD突出的是商务功能,弹子石CBD则是配套服务功能,各司其责,合理分工。重庆开埠博物馆建设已经纳入到南滨路创意产业园区总规划当中,必然以文化立足,CBD核心商务区的概念也自始至终将商业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主脉,因此商业文化发展将成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其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大环境。 结语 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何保护发展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应成为文博机构发展的重点。所以,在博物馆建设规划中,并不能单靠简单归纳、陈述来展现或回顾历史发展,而必须是结合区域资源特色和新时期文化创意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埠博物馆作为联动重庆商业文脉的一个重要节点,必将在推动重庆商业文化发展、提高重庆综合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阿绮波德•;立德.穿蓝色长袍的国度.[M] .刘云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隗瀛涛、周勇.重庆开埠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年。 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周勇.重庆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巴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