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城镇化”向历史街区保护提出的挑战
发表日期:2009/2/26 13:45:33   阅读:3329次

                                         代县县长   王书东
                                         代县文物局  杨继东  褚晓光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包含了能看见的“实体”和看不见的“精神”两个过程。所谓“实体过程”包含的内容,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更有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所谓“精神”过程包含有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和向乡村的扩散程序,还有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革和向乡村的扩散。
    在实现“城镇化”这个过程中,对历史街区中的住房、能源、交通、通信、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了挑战。面对上述挑战,历史街区保护往往显得无法应付,陷于十分被动的位置,于是乎“旧城改造”“现代化建设”等战略举措迅速登场。所以,经常在报刊上出现历史街区被拆、传统文化风貌被毁、文态环境破坏、文物受损的严重事件。在舆论哗然声中已切断了历史、割断了文脉。
    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决策者和开发商的盲动无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历史街区保护者面对“城镇化”提出挑战的应对严重不足。“城镇化”是殷世界性的历史潮流,要求历史街区保护者研究其规律和应对挑战的措施,并在实践中找出正确处理城镇化和历史街区保护这对矛盾盼有效方法。否则,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无所适从。历史街区横遭恶运。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历史街区保护提出哪些挑战呢?笔者就小县城的实际,总结出几种,供大家研究。
    一、“城镇化”。在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过程中,经济利益驱使的暗流向历史街区保护提出的挑战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以旧城为中心,在历史延续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其文化含量,也是由各个历史段逐年积累的。名城中的历史街区。或日旧区,一直在社会中占据着这样的位置:居民生括活动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历史街区.在历史行进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对其赋予一定的认可因而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习惯势力.自身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因为这个优势,可以转变成巨大的市场优势,所以旧城区也就成了房地产开发商和机关单位竞相争夺的黄金地段。但是,城镇化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历史街区也有自身的弱势,因其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表化腐旧,这就成了“城镇化”过程改造的重点地段,这就给历史街区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危胁和必须直面接受的挑战。
    由于房地产商进行开发是以获取利润为前提的。而不是以保护为目的,因此当房地产商领着开发大军挺进历史街区后,一般带来的是建设性破坏:不顾历史风貌和文态环境,在有限的地片内,把建筑物的文章做足做尽,把省工省料的蛋烂做得再不能太。以获取最大利润。而机关单位又是以小集体利益为重,在有限的地片内,再从办公区内挤划出一块商业区或产业区,名日与“市场接轨”。
    拿代县来讲,代县中心地段鼓楼周围与东大街两侧,地价更高出外围10倍之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层中凝聚的升值潜力越来越太。因此。房地产商和机关单位争相掩购。本来原是低层建筑,经过改造后要建两层以上的建筑;本来是木材、青砖、白灰的建材,为了降低成本,开发商和机关领导改用现代建筑材料。经过十多年的“旧城改造”在历史街区中建起了现代化的贸易场所和现代化办公场地。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代州古城内先后兴建了钢筋水泥建筑物:新华书店、邮电大楼、新星商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保险公司、商业大楼等和百余户个体商铺,将原址上的历史构筑物拆除殆尽,建起上层居室,下层门市的小三楼或小四楼。特别是四街三关的居民,近年来,困老房年久失修,纷纷将老建筑改建成钢筋水泥建筑物,以获取最大的使用面积,从而也达到了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具体讲: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实用面积比青砖、木材建筑物的实用面积大10%;瓷砖、水泥二、三建筑物的造价一般比木材、青砖的造价低200~300元/m2。
    二、“城镇化”.在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过程中,居民要求向历史街区保护提出的挑战
    历史街区既是黄金地段,也是居住、生活条件现代化比鞍落后的地段。由于岁月的打磨、风雨的侵蚀,大都房舍破烂,道路狭窄、排水系统恶化,通讯设施陈旧,给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要求改变居住条件的呼声十分强烈。同时,随着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特别是年轻居民对住宅现代化的追求目标也越来越高,于是在“强烈要求改善”的呼声中,房地产开发商迅速介入。经过一番“改善”后.方砖漫地变成彩色水泥块;桐油髹饰变成纳米漆;雕檫画栋,换成磁砖铝合金;石凿水槽,变成塑管;栓马桩、下马石换成水泥杆和光缆。在改善居住生话条件过程中传统设施被革心洗面,传统工艺造就的实证被毁。在“改善”的呼声发出后,我们历史街区的保护者没有在“完善”和“改进”上做一点打算,更没有在引导居民和开发商在“保护”的前提下做文章。所以,居民和开发商来了个不管不顾。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材料和现代流行建筑工艺。多少年积淀形成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一夜之间变成了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色。像这样的“改善”,虽然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了,但城市的历史却象被橡皮擦过一样.擦出一大段空白.攘出一段千古遗憾。
    代县届国家级贫困县,虽然经济落后,广大居民还停留在温饱之间,但对改善居住生恬条件的要求仍在不断加强,近二十年来,在县政府公布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有30%的住户进行了拆建。市面上古旧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以及古朴淳厚的雕棵画栋投有了。在古色古香中突兀出了“火柴盘”和铝合金,原来的代州古城古街,如繁荣茂盛的传统工艺花圃,一旦经过了“改善”似经过了严霜的摧残,秋风的横扫,呈一片颓败荒芜凋零之象。
    三、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政绩工程”向历史街区保护提出的挑战
    “城镇化”作为一项严肃重要的任务,在“十六太”会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十六大报告》指出:“全国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党布置的任务,党就要检查督促,这就要求下边有汇报有看头,基层政府要用实绩向党和人民交份满意的答卷,确实为民造福,确实赶上“城镇化”的世界潮流。但是在基层政府,有极少数的“和尚”长官会把这本好经念歪。“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粗、滥、快”的思想指导下,在急功近利的“土壤”上长出来了。
    “政绩工程”的突出表现就是用“新造文物”,把历史街区组装成一部赚钱机器。目前在少数历史文化名城,把历史街区已经组装戚一部赚钱机器,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成了变味的历史地段。决策者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现代消费者的需要,在历史街区的“空闲”地片,或擅自改变原建筑物用途,毁真古董建起了实用性的假古董。因为历史街区有卖点,一些决策者自然将历史街区,置在经济效益的框架下,当作用无尽的,用不坏的资源来开发。为了赚“钱”以保护之名,他们可以行拆旧建新之实,结果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真、“假”相间,不伦不类的杂交地。历史街区中蕴含的真正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却无声无息地、永远地消失了。尽管这些“假古董”在一定时期内会赢得门票的收入,但付出的是无法用金钱换来的东西。
    “形象工程”的突出表现是将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全部迁出,作为旅游区经营。殊不知居民是历史街区得以延续的生命。历史街区内的永久居民之各类话动,和他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才能真正体现出该地域内的历史文化风貌、人文风情。设有当地人的活动,就不能显示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没有特色,历史街区就更难活下去,是一具空壳,是一具僵尸。
    总之在破坏原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建造出来的“候古董”,可以算得上是“时任”领导的政绩,而给后代留下的却是难以续继的断代史。将世代居住的居民迁出,是迁出了历史街区中浓缩的文化晶体和活的文化实证。一旦,将一座名城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携带者迁出并流散.那么,这座古城就失去了可以区别其它城市的历史韵味。此时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名存实亡了。
    四、城镇化,其“潮流特性”向历史街区保护的“传统性”提出的挑战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爆发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从农民中彻底分化出来,同时也开始了一个从事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持续不断地集中的一个世界性过程。这期间兴起的城镇化,成为一个促进和鼓励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今天,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机制不断完善,城镇化也在急剧地吸收二、三产业人员,也急剧地发展非农业经济活动。城镇化,今天也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同样它也拥有一种潮流特性。
    首先城镇化是大投资者关注的热点,而房地产本身又是市场经济海洋中的一个亮点。“热点”和“亮点”涌现出了“城镇化”的潮流特性。
    如将一座75M2。古老的,且各种服务设施老化到苟延残喘的房屋,若投放封黄金地段的代县房地产市场中.每年也只能收房租5000元左右,能赚的利润,恐不及维护自身存在的需要。而如果在老屋所占的地片上,建筑一座新的二层建筑,然后再投人到市场中,会换来炽手可烫的利润.每年最少可收房租1.5万元。
    历史街区的保护恰恰与“潮流性”相反,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带来的是劳动密集型作业,既耗时又费工,成本高、不赶潮流。工程要原汁原味地维修,既费料更耗工,可能是本赔本的帐,只能引起少数慈善家的关注。
    其次新型建筑材料的问世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成本。在维修古建筑,更换相似构件,根本不能选用新材,必须用原建筑材料,要求工匠用原建筑工艺一件一件地做;用锛子一下一下地去锛。如代县边靖楼维修工程,在核定预算中,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讲,如果照原规格盖一座新的,有300万元则可,但维修工程则不行。而且根本不行。
    其三,大多数消费者特别是巨大的青年消费群体追逐的是新潮方式,而对传统的东西兴趣不大。譬如房子的装潢代县的老式室内装潢则是画炕围,纸裱天花板刷桐油,挂年画等。而现在则是用壁纸、各种实木板和什锦绸。家居内过去传下来的许多传统文化内容,象现在的发展速度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绝迹了,没有这些传统工艺,又焉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历史气息?
    那么如何应对城镇化的挑战、保护好历史街区,我想这也是一个在“与时俱进”中出现的新课题,大课题。现提供三个不成熟的思考基点供大家参考。
    一、在”国家保护为主”这个基点上的应对
    在政府划定的保护区内,古民居的主人,或是古店铺的主人想改变其生活居住环境,甚至有拆旧建新的愿望。而此时,政府却要求民居要保存原有风貌,店铺要保持原貌。主管部门发文讲在此前提下可以进行必要的维修手术。但是民居或店铺主人又不愿总是拿钱去修这些残屋破舍,想做房地产生意,想获取高额利润,以求把整个家庭带人更高档次的阶层。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对于在政府划定的文物保护区进行的保护维修工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每年各出资50%,作为历史街区保护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住户对传统建筑外部整修和内部基础设施的更新。每个保护区,每年可以有6—8户得到补助,每户可得到全部维修费用的50%一90%。每年补助不同的住户,周而复始,年年在搞。这个专项资金使历史街区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也使历史文化得到延续和承传。这就是国家保护为主的应对基点。
    二、在不“伤筋动骨”和“内部手术”基点上的应对
    改善历史街区的现有设施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前提是保护。即对于建筑的外表不改变原有的特征与基本材料。在修缮时必须按原有特征,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复,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在内部可按现代的使用习惯增加必要的现代化设施,设施和空间布局可根据具体性情况加以必要的变动。如增设卫生设备,灵活划分室内空间,布设现代化的生话设施等。比如山西的平遥古城立足于此点,古城居民的生括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从照明到取暖,从卫生设施到饮餐条件,从居室环境到生活方式都与明清先人有天壤之别,但明清一条街的外部建筑和周围环境却保护的很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三、站在现实的基点上应对
    建设部高级科技顾问郑孝燮在代县考察时,在讲到历史街区保护,曾讲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保护和整治历史街区可用“精典历史剧”,“改变历史剧”和“新编历史剧”来形容。我想郑老讲的“精典历史”剧就是那些传下来、并且良好的古典建筑。对于这类东西坚决不能动,而且要以它们为核心构建其文态环境。“改变历史剧”就是对那些已被伤筋动骨的旧建筑,再还其本来面貌,去掉那些用新材料、新工艺做的构件。“新编历史剧”,更重要的是“历史”二字,必须有历史的真实、历史的构架、历史的工艺。我想新编的手段有三:第一种是重建。即拆除假古董或历史街区的现代建筑,儋后根据历史资料,依据历史原貌重建历史上曾有的建筑,第二种是新建,即拆除那些和历史传统有较大冲突的建筑后,建设与历史街区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第三种是拆除后不再建设。根据古旧地域特征,恢复历史街区的古旧地形地貌。
    原载于《中国名城》2003年04期总第65期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