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金华发展特色与名城保护
发表日期:2009/2/25 11:00:26   阅读:3791次

                                       中共金华市委书记 徐止平
  一、金华发展的特色
  金华地处浙江省中部,现辖婺城、金东2个区,兰溪、义乌、东阳、永康4个县级市和武义、浦江、磐安3个县。全市总面积10918平方公里,人口456.8万。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8.6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为5.5:54.0∶40.5;财政总收入15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5亿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7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6%,一般预算总收入增长24.1%,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9%。金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上是浙江的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金华也是一座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是浙江省重点培育的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金华的发展主要有五个特点:
  1、块状经济特色鲜明。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长足发展,金华民营经济十分活跃,块状产业集群特色十分鲜明。如义乌是国际性商贸城市,永康是全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东阳建筑、木雕、磁性材料、影视产业闻名全国,兰溪是基础良好的工业城市,浦江是书画之乡,武义是温泉之乡,磐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中义乌、永康、东阳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百强行列。2006年金华个体工商户突破20万户,私营企业3.5万多家,个私企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左右。一些中小企业在集聚成为区域块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拥有5亿元以上产业基地48个,其中超15亿元的22个,超30亿元的13个,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小商品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其中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2、市场贸易繁荣兴旺。浙江是市场大省,金华则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大市。按2006年统计,我市有各类市场382个,市场总成交额974.1亿元,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有42个,成交额877.13亿元,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交易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年交易额连续十六年位居全国集贸市场榜首(2006年交易额为315.03亿元)。去年我市列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第20位,列福布斯杂志发布的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城市第6位,今年金华、义乌进入了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
  3、内外交通便捷顺畅。南宋词人李清照用“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诗句,对金华的重要区位和雄伟气势作了生动描述。金华地处浙江省中部,是上海经济区和浙江沿海地区通往西南内陆腹地的交通要冲,是国家级陆路交通主枢纽。浙赣铁路、金温铁路和金千铁路交汇市区,境内规划建设有8条高速公路,其中杭金衢、金丽温、甬金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台金、诸永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义乌机场正在实施扩建工程,市内基本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同时,金华拥有2条国家级光缆和6条省级光缆,信息传输和交换能力位居全省第二。因此,金华的交通、信息枢纽优势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
  4、文教事业比较发达。金华昔称“小邹鲁”,尊师重教的风尚源远流长,基础教育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每年高考上线人数都位列全省前茅。最高的时候金华人口占全省十分之一,但高考上线人数金华占全省五分之一。我市仅东阳籍“两院”院士就有11名、博士800多名、教授和研究员6000余人,享有“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美誉。目前金华有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高等院校,10多所中专学校,6万多名在校大、中专学生,民办教育事业也出现较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一个亮点,去年文化产业销售额达到300多亿元。
  5、生态环境舒适宜人。金华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60%,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我市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东阳横店影视城被批准为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全国首个4A级旅游购物景区,市区双龙洞、永康方岩、浦江仙华山、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温泉度假区及“侨仙”黄大仙等旅游景点,都有较大知名度。去年我市接待游客达1646.4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3亿元。
  二、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从1996年,金华开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全面启动申报工作,至2007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金华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前后历经12年。近年来,金华始终把创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龙头工程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来抓,坚持不懈,克难前行,扎扎实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终于水到渠成。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制历史久远。金华具有2228年建制史,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乌伤县。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置长山县治。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为东阳郡所在地,南朝梁时改置金华郡,以后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金华南扼括苍,西控赣湘,北唇严杭,东屏台绍,浙江之心,两浙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一系列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尤其南宋建都临安,金华地近京畿,有“陪都”之称。当时农业经济和工商贸易繁华,文风昌盛。吕祖谦创金华学派,李清照等文人云集一地。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取婺州路改宁越府,同年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著名政治宣言;1861年,太平天国后期四大主力之一侍王李世贤所部攻克金华;光绪末年(1970年),秋瑾几下金华,以金华为光复会起义中心。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迁至金华,政要、文人云集。1939年4月2日,周恩来在此发表著名抗战演讲。国民党军委将金华与重庆、西安、桂林、兰州一起定为五大文化驿站。
  2、文化遗存丰富。金华素有“东南文献之邦”之称,历代名人辈出,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首创“渔歌体”的张志和,“诗名画皆奇绝”的五代诗僧和书画家贯休、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南宋“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清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李渔,特别是南宋时期名儒群起讲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著作立论,名播四海。而在当代,吴晗的文,艾青的诗,黄宾虹的画,施光南的曲,无不熠熠生辉。深厚的文化底蕴给金华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境内“上山文化”距今约1万年,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将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再度前移。目前全市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兰溪、东阳),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6处,其中市区有唐法隆寺经幢、婺州瓷铁店窑址、宋元名刹天宁寺和太平天国侍王府4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43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8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有4项,传统的金华火腿以色、香、味、形俱佳享誉中外,有着400年历史的婺剧古葩新秀《断桥》有天下第一桥之称,堪称“东方一绝”的金华斗牛等民间风俗文化也极为丰富。
  3、古街区保存完好。金华古城,格局基本完整。市区以元代始建通济桥关联两岸,江北旧城仍保留历史特色和风貌,唐宋元明清城墙遗存连继了古城文脉。尤其是占地26.1公顷的古子城历史文化区,是金华城市之根,仍保持着历代延续的传统风貌。古子城历史文化区有历史建筑38处,其中有唐子城遗存,南朝始建的八咏楼,全国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建筑规模最大、艺术品最丰富的侍王府以及酒坊巷抗战文化历史地段,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湾义勇队旧址,为我国现存唯一的见证海峡两岸共同抗日的抗战文物。位于城区5公里处的雅畈历史街区,依然保持着历史上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繁华古镇的格局,现存明清历史建筑18处,计8902平方米,其中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明代七家厅建筑等。
  4、名城保护扎实有效。金华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积极抢救、保护、挖掘、利用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新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决策,并专门建立了名城委员会和精干工作班子,恢复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市文物局,全面组织开展申报和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坚持“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的十八字方针,认真纠正了一些城市建设中的失误和不足,复原了黄宾虹故居;依法对古城核心区———古子城历史文化区和雅畈历史街区总体保护,公布了《金华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依法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天宁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家厅等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失管问题,进行大力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全面开展文物古迹普查,普查发现和确认56处、22854.22平方米历史建筑,新发现或确认酒坊巷抗战历史地段、邵飘萍故居和明代城墙遗存。市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情况下,每年安排了500万名城经费,用于历史文化项目整治。目前,由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著名教授朱自煊领衔修编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子城历史文化区和雅畈历史街区规划,已形成最后成果;中央、省委领导作出批示的何氏三杰陈列迁建工作进展顺利,何氏亲属和何炳棣捐赠文物、手稿、资料、名人字画近400件;唯一现存的见证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抗日的台湾义勇队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和复原,马英九、连战先生为此题词;涉及宗教历史建筑真神堂得到保护,市博物馆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即将结顶。
  国务院批准金华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全市上下名城保护和利用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申报不是目的,批准不是终点。一年多来,我们围绕名城规划、历史街区、重点文物、加强管理四个方面全面开展深入整治。最近,我们还决定积极创造条件,搬迁一座学校,腾出近80亩地,按“一城三区三街四城门”的布局,有力改善古子城核心区的整体文态环境,破解这一历史难题。总之,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发现金华名城文化和经济社会新的亮点、新的特色、新的内涵,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扎实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以更加优异的发展成果惠及金华人民。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