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上海练塘古镇旅游开发中的文脉建设
发表日期:2009/2/20 10:19:49   阅读:3255次

                                                  董  波
    文脉是江南古镇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其内涵为古镇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其外在表现则包括了名人史迹、城镇景观、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及其延续。由于透过文脉可以窥视古镇风貌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因此文脉建设应是古镇旅游开发中必须着意加强的环节。
    练塘镇位于上海西郊青浦区境内,为一发轫于三国时期的悠久古镇。市河三里塘穿镇而过,南北两条长街贴河东西延伸。镇东有五代时的古庙,镇上有元明清三代的古石桥,四百年前建造的古宅。特别是练塘镇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一——陈云同志的故乡,使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将陈云故居扩建为陈云纪念馆暨青浦革命烈士陈列馆(简称“陈云纪念馆”,下同),并将于2000年6月陈云诞辰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练塘镇拟借此机会开发旅游业。 
    一、挖掘革命活动的遗址和遗迹
    在建的陈云纪念馆占地25000平方米,在功能上集文物档案的保存、陈列和研究于一体,其主体建筑朴实庄重,又不失江南建筑特有的轻盈。中央将矗立陈云铜像,四周交错布局绿地和附属建筑。包含于馆内的陈云故居和吴开先(原国民党中央委员)故居在保存江南民居的建筑和结构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整修,因此整个纪念馆既具有跨世纪的现代感又充满地方文化内涵。纪念馆可以作为练塘镇的一项重要观光内容,并以此为龙头串联起其它的名人史迹。
    练塘颜安小学,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为陈云童年求学之场所,校们门前的校名系陈云1986年亲笔所题。至今,校园内尚保存有两间陈云就读该校时的教室,教室前有三株百年古槐,以及陈云、高尔柏等校友于民国17年(1937年)所立的老校长杜衡伯纪念石塔。整个环境能体现出一定的历史氛围。另有陈云纪念馆对岸的鲁家老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及临近地区处于白色恐怖中。该年5月,陈云秘密返回练塘,在鲁家老屋楼上召开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会议,商讨对付反动派的对策,激励大家坚持革命,继续奋斗。
    陈云故居隔壁,为颜安中学原址。1946年,上海大同大学生、中共地下党员金大康奉组织的之命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中共地下组织一直坚持斗争至上海解放。
    以上各处,是对陈云纪念馆观光景点的重要补充。此外,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练塘还涌现出一个政治活动家群体,其中包括中共早期的革命家、翻译家高尔松、高尔柏兄弟,国民党中央委员吴开先等,他们都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留下过痕迹。在古镇名人史迹系列的开发中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故居、遗迹等的挖掘。从而通过增加名人史迹景点,突显练塘旅游中的最重要内容。
    二、建设和恢复古镇的历史文化景观
    古镇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和恢复,就是要充分利用市河三里塘和上塘街、下塘街三条路径,串联起横跨河上的座座石桥,以及沿河沿街的民居老宅。练塘现存的古桥,均为元、明、清三代的石桥,除了元代顺德桥为梁柱式石桥外,朝真桥、义学桥和李华港桥都为石拱桥。对这些古桥梁可结合古镇的修缮加以修复和加固,其中义学桥的石栏上原有四头小狮子,憨太可掬。文革中被毁,应将其恢复。另有东木桥、流芳桥、万善桥、中木桥和西虹桥,已在原桥址上改成了水泥桥,有悖于古镇风貌和桥梁建筑文脉的延续。因此在古镇的景观建设中,必须将它们恢复成仿古桥梁,并且要注意在建材和桥饰等方面的连贯和统一。古镇中的流芳桥原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70年代中因修建朱枫公路而改建为公路桥。由于该桥穿过古镇中央,与长街、市河直交,桥南即为陈云纪念馆,为游客在古镇观光中无法避开的注视焦点。因此在不改变桥梁目前功能的前提下,应对其进行改造,使此桥在外形上仍表现为古色古香,以避免古镇文脉的空间延续被拦腰截断之虞。
    沿街沿河的民居,基本保留了传统的江南民居特色,从而基本完好地保存了水乡古镇的格局。但古镇房屋破旧,应结合陈云纪念馆的扩建,整修沿街沿河房屋的立面,重修市河的驳岸和河埠,这是突出江南古镇景观的必须步骤。但由于古镇某些地段在古镇景观中占据了突出地位,故在景观建设中应多化工夫,以使古镇风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流芳桥北堍的练塘大酒家,其中在古镇文脉空间延续中的功能与流芳桥相似。但该建筑为一风格平庸的二层水泥楼房,理应将其及周围的建筑改建成仿古式样,求得与古镇风貌的统一;上塘街朝真桥堍的民居,年久失修,已十分破旧。但其所处位置临河近桥,具有江南景观中“亲水性”的特点。可对该处民居改造成江南传统茶馆,南侧临水处改成敞开式落地窗,增强茶馆的临水特点,使之无论在桥上、舟中、对岸,都能体现出江南茶馆的景观特色。而且,开敞式落地窗还可以增加茶馆内部的采光。如能在茶馆中悬挂些字画,再以些许盆景点缀其中,将会成为古镇上供游人休息观赏的一处佳座,并从中可体会古镇的传统文化气息。
    合理开发和利用老房子资源,可以考虑结合文脉建设,赋予老房子以新内容。对那些空间较大、结构基本完好、但在建筑艺术上并无惊人之处的老房子,可从其特有的环境氛围来考虑开发利用。如可在下塘街58号张家老宅中建立民俗博物馆,其中分辟“练塘沿革”、“民俗节庆”、“人生礼仪”、“生活器皿”、“生产工具”等五个展室,向游客全面介绍练塘的文化历史,以提高游客对练塘古镇的鉴赏水平。此外,还可在阜康酱园旧址、前进街77号、前进街99号三处结构完好的老宅分别建立酿造、土布、糕点三个传统工艺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除展出相关的史料和器皿实物外,还有实际的操作演示,并欢迎游客亲身参与。同时,这些博物馆也是传统地方产品的主要销售点。此举意在通过激活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达到将古镇文脉突显的效果。
    另外,对于古镇旅游开发中需要加建的现代设施,也必须注意它的景观特色与古镇文脉的和谐。如作为开发旅游业的必要准备,加建和修缮现有的公共厕所和垃圾房势所难免。由于古镇的小巧玲珑,要使全部的公厕和垃圾房全部巧妙的隐蔽起来,恐怕较为困难,但如果将它们在外形上改成江南的传统建筑特色,就能较好的解决其景观上的和谐问题。
    三、注重文脉的综合体现
    尽管物质景观在表现古镇文脉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但文脉是一种综合的氛围,它还应该体现在古镇的人情世故之中,体现在人们的心理状态之中。因此江南古镇在通过文脉建设来开发文化旅游中,还应重视在文化旅游氛围中显示文脉的点点滴滴。旅游景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要涉及行、食、住、购、游、乐等要素。根据练塘镇目前尚处于开发初步阶段,且位于上海郊区的区位特点,近期开发中应重点经营食、购。在这两要素的建设中,一是也要行乡土特色之道;二是为体现地方文脉服务。所谓行乡土特色之道,就是利用练塘的农副业资源,开发地方菜点和旅游产品。如何将地方特色的菜点和旅游产品服务于文脉建设,可作以下考虑:将历史上曾享有盛名的菜肴点心推陈出新,在此略举几例:1)熏炙菜系,是以特殊熏制方法做成的菜肴,特点是入味,且不易变质,又无汤汁,便于出门携带。著名的有熏锦脏、熏腿筒等。熏锦脏是以猪大肠嵌以瘦猪肉馅后,放入锅内熏炙,起锅时涂以麻油,食用时切片装盆。此菜外皮带金黄色,晶莹灿烂,香味扑鼻。熏腿筒则是用带皮瘦猪肉扎成杯口大小的圆形棒状,煮熟后放入锅入熏炙,并佐以香料调味品,起锅时涂以麻油,切片装盆。此二款菜点鲜而不腻,风味独特,实为下酒佳品。2)顾蹄,采用猪蹄膀为原料,有红烧、白烧两种,故俗称“红白蹄”。根据练塘镇志所载:旧时有顾姓者善煮红白蹄,因烹饪得法,调味适当,其声名日隆,不在枫泾丁蹄(系上海主要名土特产之一)之下。昔日镇上名士万以增在竹枝词中曾咏及:食品东坡惯品题,屠门乍过练溪西,易牙知味人同嗜,不羡丁蹄羡顾蹄。3)腌腊货,这又是水乡风味特色之一,腌腊货久藏不坏,风味独特,其中的醉蟹和糟鱼,下酒佐餐皆是佳品。不仅适用于居家待客,而且宜出门随身携带。以前镇上每户人家都会制作,作为备家之用。镇上原有老字号王同兴腌腊店专门经营此类产品,也曾畅销于沪杭铁路沿线。现已濒临失传,应及时抢救,加紧恢复。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了烘托古镇的文化氛围,综合体现其文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也必须同时具备以上性质。因此可考虑以下的产品开发:一是书画工艺品,聘请书画界人士以练塘水乡风光为题材作画留字,或抄录历史人士咏诵练塘的诗句、对联等,装裱成画轴、扇面,或加工成工艺扇,突出其艺术品位和地方特色。二是将农家织制的土布推陈出新,加工成土布布饰品和服饰系列。三是利用本地的竹为主要原料,制作本地景点的模型,如陈云纪念馆、泖塔、天光古刹和古石桥等。
                                                    (作者单位:上海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