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苏州内城河
发表日期:2009/2/18 14:50:09   阅读:6868次

                                                 刘民英
    苏州是一个水乡城市,全市土地面积140.84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23平方公里,占全面积的16%。苏州市的水域由干河、外城河、内城河组成。干河有大运河、胥江、浏河等13条河流进出市区;外城河是护城河,它外接干河,内连市区河道,是苏州市对外的通航河道;内城河道伸入城市生活区,成为城市排水,居民生活供应的通道。内城河是以三横四直为骨干的河道系统,明清以后,部分河道淤塞,现在只有三横四直河道轮廓,依然在城市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苏州位于太湖平原中部,市区海拔4米左右,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容易遭受水患,因此开挖城内城外相沟通的河道十分重要。苏州城内的水道系统,主要由西南角的盘门和西北的阊门分别引太湖水入城,分流交贯,组成一个以三横四直为骨干的完整系统,然后经葑、娄、齐三门出城而注于江海。因此苏州“虽名泽国,而城红未尝有垫溺之患。”
    相沿至今的一些桥名,如建阖闾时的定跨桥、临顿桥、乌鹊桥和带城桥、都亭桥、西官桥、鹤舞桥等,从这些桥名推断,早在春秋时,第一、第三横河、第一、第四直河已经完成,河道系统已初具规模。《史记正义》提到苏州城内的河道“四纵五横,至今犹存”,说明唐代以前,今苏州城的河道系统已全部完成。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名句。据乾隆《苏州府治》记载:“〈吴地记〉罗城如亚子形,南北十二里,东西九里,城内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明代《吴中水利书》的苏州府城水道总图有“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外,如经如纬,尚以百计,皆自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的记载,说明三横四直由来已久。清代嘉庆三年(1797)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也进一步描述了苏州城内的河道系统。至清代苏州城内三横四直的起止如下。
    第一横河,自阊门水关桥起,经至德桥、张桥、红桥、崇真宫桥、南过军桥、里水关桥、西仓桥、尚义桥、宝成桥、桃花桥、永仓桥、北过军桥、报恩寺香花桥、中路桥、临顿桥、周通桥、华阳桥、张香桥至娄门。
    第二横河,自吴县学前渡子桥,经太平桥、芮桥、荐行桥、市曹桥、乐桥,乘鱼桥、阎桥、草桥、条桥、马津桥、甫桥、白蛇桥、市桥、升龙桥、顾庭桥至城河。
    第三横河,自孙老桥起,经织里桥,福明桥、饮马桥、平桥、永安桥、南仓桥、清道桥、迎葑桥、望门桥至葑门水关。
    第一直河,自皋桥起南行,经黄牛坊桥、西城桥、升平桥、明泽桥、来远桥南下稍东至盘门水关。
    第二直河,自单家桥起南行,经都亭桥、德庆桥、艇船桥、善济桥、雍熙寺西桥、旧吴县西桥、小市桥、谷市桥、白桥、马禅寺桥、西馆桥、李公桥、查家桥西行至杉渎桥转南至葛家桥、再西行至新桥。
    第三直河:自齐门赌赛桥起,经北新桥、跨塘桥往东与第一横河交汇,南行经任蒋桥、仁寿桥、东章家桥、花桥、曹胡徐桥、旧长州县东桥、徐贯子桥、醋坊桥、青龙桥、大郎桥、顾家桥稍西行与第二横河交汇,南行过竹槅桥、金母桥、夏侯桥过第三横河至仓桥南行往东,经帝师桥、岁有桥、乌鹊桥、带城桥、善教桥、过砖桥至葑门水关。
    第四直河:自华阳桥起,经通济桥、庆历桥、打急路桥、胡厢使桥、通利桥、众安桥、苏军桥、积庆桥、雪糕桥、寺后桥、寺东桥、苑桥西行会第二横河,过尽市桥、官太尉桥、吴王桥、延寿桥、白狮子桥、望信桥、自此稍东南会第三横河,过望门桥出葑门水关。
    苏州城内除了“三横四直”河道外,还有府学四环河和吴县治前河。府学四环河自葑门程桥,经东长桥、烧香桥、西长桥、寺后桥、寺西桥、大云桥、南星桥、天灯桥、学术龙潭隐溪桥、沧浪池、龙须桥、卧龙桥、洗马池,以上东西来之水到学宫。西来之水自南察院前南行,经平安桥、风池门、钟秀池、来秀桥,河水从来秀桥分两支,一支水行转西入泮池,一支南行至洗马池西口。吴县治前河,东自第二直河小市桥,经洞桥、女冠子桥、治平桥,在兴寺西桥与第一直西成河相汇。
    清代嘉庆元年(1796)重修了城内河道,开通了联系全城水系的城心河道。城心河西自普济桥,南行第二直河,由范庄前玄妙观往东,经四通桥至悬桥,穿过第三直河,又东至新桥,过第四直河,往东入城濠,出娄关。城心河居城中心,开通后,三横四直河水,左右逢源。清代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第二直河淤塞。现在苏州城内只有三横四直河道轮廓,全长25公里。
    历史上,苏州城池屡遭战争破坏,但苏州没有象统治中心城市那样,由于政治、军事原因随意迁址,完整的城内河道使苏州城址稳定。
    苏州内城河的形成对城市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内城河道伸入市区,奠定了苏州城市的格局。苏州的街道与河道平行,凡属横河,街道大多在它的北岸;凡属直河,则街道位于其东,水道街衢相结合,成为苏州城市的有机系统。商市的分布也与河道关系密切,商业街沿河分布,河道交叉处与道路交叉口的桥头及渡口等处,往往形成交通及商业中心。居住区的布局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门临街,后门滨河,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河道既是饮水之源,也是洗衣淘米所在;既是交通航道,又是城市生活空间的延伸。但是,历代城市建筑的兴废,使市区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抬高,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地形,使内外城河水体不易自然交换。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内河面狭窄,如今最窄处不足2米。许多河段堵塞,河流流量小,流向又顺逆不定,使市区每天约47万吨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没有固定出路,经常污染水源,造成苏州市排水、供水困难。为了满足城市用水及河道冲污需要,只有提高区位水全。但苏州市海拔一般在4米左右,城市防污警戒水位为3.5米,海拔3米以下的低洼地已用于建筑,城市地下水抽用过度,地面下沉。因此,从城市建筑来讲,又不能较多抬高河道水位。为了恢复内城河功能,苏州市只能全面疏浚河道,维修驳岸,在新开河、阊门、齐门及葑门等内外城河交汇处建立四座抽排站,对内城河实行机械换水,以改善水文状况。

                                                                              (作者单位:徽州师专旅游系)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