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刘力
发表日期:2009/1/20 14:14:32   阅读:2043次

  刘力,WI中国经理,澳大利亚五和国际集团首席设计师,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硕士。

  1962年 生于哈尔滨,三代建筑师世家
  1980年 以全国高考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85年 被免试保送清华研究生院读硕士学位,成为清华建筑学院及建筑设计院院长胡绍学的首位弟子
  1988年 取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1年 前往英国排名第四的爱丁堡大学读博士学位,导师为爱丁堡大学副校长Barrie Wilson教授,建筑系主任Richard Coyne  教授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Nicholas Tapp教授
  1999年 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1999 年 任WI中国经理
  2000年 长驻中国

主要作品:
  蓝牙水晶(深圳福田科技广场)
  北京柏彦大厦(原恒基伟业总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楼(世宁大厦)
  青岛国际机场新航站楼
  北京韦伯时代中心办公楼
  南京河西区商业中心新城广场
  深圳龙岗商业中心
  北京王府井富阳广场商业中心
  北京京粮广场商业中心
  上海紫园1号顶级别墅
  北京一栋洋房别墅区
  苏州太湖宝岛花园
  天津珠江温泉城超级酒店
  天津珠江温泉城日式度假村

  从“蓝牙水晶”的设计看建筑高科技的应用——专访北京五合刘力(自由建筑报道)

  far2000: 蓝牙水晶这个方案最初是在什么情形下产生的呢?委托人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使得你想到要用高科技这个点来切入设计呢?

  刘力: 首先,蓝牙水晶这个项目的意义已经不仅仅限于这座建筑设计自身,还应该考虑到这座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或者一个城市的名片,对城市建设的意义,甚至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深圳作为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的特区,经历了20年的繁荣,而现在在与上海,以及中国内地一些大城市的竞争中,明显走下坡路。所以需要一个新的城市形象代表,需要一个新的地标,一个新的里程碑来体现这个城市在科技、经济和理念方面的领先地位。因此我们的这个设计,不仅要体现作为一个科技广场所必须具有的科技内涵,更要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应用高科技来生成的全新建筑形象。
  另外,我们公司的专长之一,就是掌握国际最先进的建筑高科技技术。我们是第一家与德国顶级的索贝克(Sobek)结构工程设计公司,以及德国顶级生态"超日"(Transsolar)智能工程公司合作的中国建筑设计公司,并且与他们结成了一个长期的战略联盟。索贝克和超日公司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该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只同不超过25家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合作。比如在英国,他们只和弗斯特(Norman Forster)公司合作。我公司主持这个项目的设计师是副总经理卢求。他本人在德国工作了14年,是德中建筑协会的副主席,在德国期间曾主持设计了大量的高科技公共建筑。一方面我们有这样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这一项目的功能和定位要求也必须是高科技的。所以应用我们的长处,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个项目的具体要求,才把它做成了一个中国建筑高科技含量最多的产品。

  far2000: 这是五合第一次做这种高科技的生态项目吗?

  刘力: 原来做的一些项目也应采用过一些,但是没有这么大规模、集成化,而且明确要求就是个科技广场,这么高密度的应用建筑科技是第一次。

  far2000: 那您能说说是怎么在评选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吗?

  刘力: 参与设计竞赛的有来自美国、欧洲、中国大陆等约10家设计公司,包括有贝聿铭事务所组成的设计联合体。方案虽各不相同、千奇百怪,但一眼看上去视觉冲击力强的还是不多。但是"蓝牙水晶"造型比较突出,高科技应用量很大,处理建筑与周边城市空间环境非常成功出色,这种作品比较少。建筑不仅是一个工程技术,同时也是一种造型艺术,这两方面的结合非常重要。如果只有造型艺术,里面功能一塌糊涂不可取;或者只有科技,但形象上就是方盒子也不行。我们的方案在这两方面的结合做到了恰到好处,在形象上很像一个蓝色的水晶体,所以我们给它取名"蓝牙水晶"。而且确实从整个项目的定位来讲,达到了像"鸟巢"那样的效果。就像国家大剧院,一个"巨蛋",还有"水立方",这些都是根据建筑造型而后取的项目名称。"蓝牙水晶"也是后来取的名字,比较适合它的身份定位。
  其内部宜人的空间是我们设计的重点。我们要做一个办公楼,不光是外表要好看,给人远观欣赏城市地标,更重要的是内部的使用。"蓝牙水晶" 采用欧洲最先进的整体建筑设计方式,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生态智能工程师在方案阶段就开始密切合作,采用了10大生态高科技系统,技术上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可以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同时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办公环境。国内有些办公楼也用了些高科技,但不是以人为核心的,互相之间是不配套的,并没有得到舒适感,这样的高科技实质上只是卖噱头。5A、3A、甲级写字楼,似乎很智能化、很高科技,可实际上在北京哪一个写字楼能真正做到绿色、生态、环保、智能化?智能化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far2000: 您的方案突出了它的视觉冲击力和高科技含量以及城市整体环境关系。其它的一些方案刚才您也提到了还有很多的竞争对手,他们肯定有的也是造型上会很突出,或者是还有一些附加的东西,为什么您认为这样定位是准确的呢?您的思路肯定是对业主抓得比较准,那您是从哪些方面去抓他的要求呢?

  刘力: 我们评价一个方案的好与坏,实际上任何事情,包括人也是一样的,评价首先要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一旦确立,事情就相对简单了。所以这个标准确立一定要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使用功能的需要,符合城市景观造型的需要。如果拿以上标准去衡量,各个方案有些确实没达到,它们虽然具有某些特点、某些优势,但综合起来比较还是不如"蓝牙水晶"的综合优势突出。"蓝牙水晶"可以说在这三方面,确实是都达到了。它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大势的需要,在技术层面又能代表最新技术成果,对城市形象又有大幅提升,我们认为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所以专家们也一致推荐我们的方案。

  far2000: 我看到您的方案说明里第一条就是尊重城市的环境,塑造宜人的空间。这个想法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在深圳这个特定地点,你们是把与环境的结合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刘力: 很多著名的建筑,它都是跟城市的环境结合得很好才能够成功。比如说巴黎的凯旋门,是因为要成为香榭丽舍大道的轴线上的一个节点;悉尼歌剧院像贝壳一样,在海天一色的地方需要像贝壳样的形象打破天际线;国家大剧院,一个"巨蛋",在天安门长安街,怎么协调也跳不开老的思路,做了很多方案作比较,最后就是简单的球体最协调。
  我们做的"蓝牙水晶",是在深南大道立交桥的旁边。立交桥的规模很大,现状比较混乱,原来的建筑都是争奇斗艳,在那样的环境下就需要一个不是方柱形的东西,而且需要从几方面来看,很干净、很挺拔,而且收缩到一点上,所以我们做了两个体量,指着同一个点,很纯粹,周围再乱也能一下子把视线都吸引过来,而且外表面非常简洁干净。同时我们在处理"蓝牙水晶"与周围城市空间的关系上也花了很大气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是评委一致认可的。

  far2000: 做起来比说起来一定难得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是不是一座智能化建筑要比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贵得多。

  刘力: 不会。这是外界的一个错误概念。北京公寓楼有两个项目采用了高科技技术。一个是锋尚国际公寓(号称告别空调暖气时代);一个是Moma。锋尚国际公寓高科技系统部分大概比楼盘增加投资约1000元/平方米。Moma大概是用2000元/平方米就全解决了。锋尚国际公寓卖的是一万一千元/平方米,运用了8大系统,可是它边上的万泉新新家园没有采用高科技,也卖一万二千元/平方米。说明它在技术上多投的钱,多投的成本,造价上的提高,完全承受得了。每平方米多1000元就卖了,而实际上每平方米给它加到的是3000元卖点。所以我不同意您所讲的采用了高科技成本就一定要加大。但是为什么国内这么多项目不去普及,不去用呢?是因为市场上没有这么强烈的需求。产品还是供不应求,什么样的烂房都能卖。还有可能没有尝试过新鲜的东西,不愿意去试,不愿意找麻烦。不是成本问题,也有可能是时间、精力上的问题,至少不是金钱上的问题,不是说高科技技术很贵,承受不了。

  far2000: 事实上,是不是它的维持费用也是比较高的?

  刘力: 这要看您怎么讲这个维护费用。现在国外都讲一个"全寿命周期"的概念,中国人现在只考虑一次性基建投资。以办公建筑为例,国外有统计资料,实际上在整个50年的建筑使用寿命里,一次性基建投资只占2%,维持的费用占7%,剩下的大概91%左右是使用这个大厦的人员等费用。中国人只重视前面的2%,能降低这个2%到越少越好。可做的不是智能化的、节能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后来这个7%和91%就增加到非常多非常多。里面的人员工作效率降低。有个统计,在传统办公楼里面,100个人里面大概有6个人是效率低下的。如果我们做生态智能化,温度是非常合理的,空气是非常新鲜的,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益。假设我们做这个智能化的设计节水、节电,在50年的寿命里能省多少钱啊!在91%的人员成本里面,提高6%那是多少。至少有5%,那把你前面2%的一次性投资盖这个楼的钱都挣回来了。很简单的,比如厕所冲马桶,用半缸水还是一缸水。多加一个按钮花不了多少钱,可是节水效果相差一半。

  far2000: 那能不能说"蓝牙水晶"造出来了,就代表了我们有这种高科技的、生态的建筑要取代原来建筑的趋势呢?

  刘力: 不会是取代,如果说是取代的话,就把这两个对立起来了。更应该说它就是打开一扇窗口,让大家知道国外建筑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比如说遮阳发展到多少种形式。窗箱式,玻璃幕墙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国内还所知甚少,更谈不上普及了。很多东西国外已经成为标准配置了,国内还没有。所以只能说给大家打开一个窗口,至于是不是趋势,我相信这是一种趋势,但距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

  far2000: 您刚才说在北京做公寓只有两家,在深圳可能这是第一个。说明它还是差很多,我们和欧洲比较靠前的水平大概差多少年呢?

  刘力: 如果"蓝牙水晶"在国内实施的话,将是中国首栋高科技生态大型办公建筑,一栋建筑跟人家没有差多少年。从整体社会的新技术应用水平来看,国外环保的概念从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提出来了,八、九十年代就比较盛行了。现在已是2004年了,我认为差距大约有20年。

  far2000: 五合在高科技方面是有优势的。那他具体的优势到底体现在哪?是人才的优势、经验积累的优势,还是和国外合作的优势?

  刘力: 第一个优势我想应该是意识的优势,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发展和应用高科技的意识,手下有再多的人才也无法施展。首先要意识到先进技术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想尽办法用。第二是人才的优势,一切的优势最后都要落实到人嘛。第三就是与国外合作的优势。这个"蓝牙水晶"不是我们一家做出来的,它的结构是由德国最著名的索贝克结构事务所做的,智能化也是德国最著名的超日智能化公司做的,还用了德国最先进的外墙屏幕演示系统。从外面看是大屏幕,从内看玻璃是透明的,不影响采光和观景。

  far2000: 在方案阶段这三家公司就已经开始合作了吗?

  刘力: 已经开始合作了。比如说结构上我们希望建筑这么挑出来,可是结构上,高层建筑出挑60米怎么,国内一般结构设计师认为没法实现,德国公司就提出来做一个"Y"形整体悬挑结构方案,就全解决了,而且很精彩。

  far2000: 下面我们说说五合吧。我听说您出身建筑世家,三代建筑师,后来又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好几年。您的这些家庭背景、学历背景对您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和改变呢?

  刘力: 家庭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大的,但我自己原来也没有意识到。我爷爷和父母都是搞建筑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深的,包括对建筑的感觉。比如从小就背着画夹去外面画画,当时就是画幅画。现在随便画个草图,画个建筑立面,潜移默化的很多东西都概括在里面了。比如说做一个古典式的设计,有的设计师就做不出来。我为什么能够轻车熟路地做出来了。现在想想,我从小生活在哈尔滨,画了无数写生,俄罗斯式建筑。当时也没觉得什么。可是这些就像书法一样,已经训练出一种审美来了。
  另外一点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系读了PhD。我去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PhD。Doctor就是Doctor,为什么叫PhD啊。后来才明白所谓的PhD学位的研究成果,思辨一定要达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开始我做不到,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东西,导师全给枪毙了。比如说这个问题1956年李约瑟已经说过了。那个问题1980年Andrew March已经说过了。我都觉得绝望了,读的书这么少。怎么可能读下这个学位?出国的时候我认为没问题,去了之后才发现,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对这个题目以前别人研究过的你都要了解。一定要原创。这就要求把别人的书都读了,一读读了八年,写了一些东西,导师全部给枪毙了。我都绝望了,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绝望本身就说明你想明白了。就是说,这么说是错的,那么说也是错的,那为什么都是错的?恰好说明它的复杂性、矛盾性,它在什么层面上是一致的,什么层面上是不一致的,这就达到了一个哲学思辨的高度。
  这个学位,从直接的成果上来讲,对我未来的事业没有什么好处。在出国之前,我就是想出国,一定要读高学位。可是在国外读完才知道,读高学位的人一定要做academic,作学术研究,如果在设计事务所做事为什么要当博士?投入那么多时间,写了再厚的论文,学术成就再高,对于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没有直接的帮助。因而我没有走这条学术的道路。我的论文,只是在一个很窄的领域得到一个成就。但是在读博中得到的学术思维的训练对我以后不光是做设计,办公司、做人、跟人打交道的条理性和判断力,都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觉得这两方面,从小的美术训练和在英国的哲学思辨、思考的训练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是非常大的。

  far2000: 我看资料五合是在2000年才在北京开始发展的,在短短的3、4年时间就发展起来了。我想五合对市场、对他的发展商、委托人应该是有很好的定位的,就像您刚才说的,我们就是要为业主考虑,并不是以建筑师为出发点。公司开始创立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开始可能也是做得很唯美、很理想,慢慢地就认识到市场的需要。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刘力: 刚来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思想,老外差我过来开拓市场。第一个转折点呢是和北京金网络的合作,金网络是北京排行第一的房地产策划公司。我们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北京的一栋洋房,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才知道设计原来还可以这么做。他们花两天的时间带我们看北京的这些楼盘,分析优势、劣势。这个楼盘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卖,怎么策划。这些在这之前,我们也知道应该搞这个分析,但没有直观认识和足够重视。后来合作下来才发现专业化分工是很细的,金网络在他们的领域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这个定位定准了就好卖,定位没定准,做得再漂亮都没人买。那是个转折点,一个设计卖得好或者说口碑好是因为你前面的研究很深入,所以我们现在很努力地研究市场。朝这条路走下去慢慢地我们发展到反馈意见,认为我们好的或回头客,都是因为我们特别关注市场。
  我们不强调我们是大师,所以我们现在做事的口号,主要是为客户、为业主服务。但是这样讲又太窄了。就是说不只对客户负责。业主他是我的委托人,他跟我签一个合同的话是委托我们做一个设计,他得付几十万几百万,我肯定得对得起他的钱。不能说收了人家的委托作出一个烂设计,最后房子卖不掉呢,第一,我要对他负责。
  第二,这个房子最终是有人使用的,比如说一个住宅区的话,比如说它卖给你,你要花几十万或者花一百多万买一套房子的话可能是半生的积蓄或一生的积蓄。不能说这个房子盖了怎么这么别扭,这个厅这么小,这儿漏水,那儿西晒,有很多的后遗症,那么对不起最后的使用者。
  第三,得对得起这个城市的其他的公民。比方说外面很多的丑地标,我们没掏钱,没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可天天从那过,看那个变形金刚似的很恶心的东西。为象征"升官发财",做得跟棺材一样的东西。得对得起观众,一个房子不可能说盖得难看,就第二天炸掉。所以得对得起城市的景观。
  第四,没有房子是空中楼阁,所以我很反对所谓艺术大师说,那房子最后是要落地的。地皮是谁的?国家土地资源是国有的。还不是你我的嘛。一个建筑盖得再丑,哪怕是建筑师自己买单,也要占国家的土地嘛。所以说一个建筑师他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仅是为客户服务,是为社会负责。这是我们五合的理念。
  所以我们从来不说我们是大师,为所欲为。艺术家可以,留长头发,梳小辫子,行为艺术,自残,这都可以的。可建筑师没权力这么干。设计院开的发票是什么行业的?服务业发票,替社会服务。可是作为媒体,都对新闻人物,另类的、前卫的、试验性的特别感兴趣。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并不是说那个不好,那个有必要,要有人去探索,但不是全部。我想青史留名很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怪异。前卫一把,就留了名了。但是青史留名有很多种。希特勒也青史留名了,但留的是什么名?你想在中国建筑史上留名又没做过太多业绩的话,就做怪异的东西,这是最好的出名的办法。中国建筑史肯定有某某某做了哪些奇怪的纪念碑、艺术馆等等。我们不走这条路,我们就实实在在地为社会服务,办正规化的企业。
  我们另一个理念是办学院化的企业,我们自己培养建筑师。现在各大学培养的人才都没法用,来的时候都不能胜任工作。所以我们也办教育一样,我们每周都请著名学者来五合举办学术讲座。把社会教育这个担子接下来了。也是逼得没办法。甭管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而且越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越有缺陷。自我评价特别高,但连最基本的事都做不了,还天天掂着出去炒更、干活、挣钱。

  far2000: 在这3、4年时间里,从只有一个人到现在一百多人,五合发展异常迅猛,公司内部发展肯定遇到了很多矛盾、问题,那五合是怎么解决的呢?

  刘力: 内部问题两大方面。一是人才的缺乏,二是管理体系的建立。我一个人肯定干不过来。招人又分两大方面,第一是高才,像卢总、陶总这样的人。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加入五合?首先,自己做事得做的正。我有很多机会把企业变成家族化的或以我为中心的管理。我不能那么做,要让每个主要负责人都很清楚自己的权力,责任,收益。大家都看到共同的前途,所以大家团结在一起。
  对下面一些普通的设计人才,最大的问题是水平达不到。如果我要树立一个高品牌,比如五合,所以五合做出来的东西都必须很漂亮,人家才会来找五合,如果五合和国内大部分设计院做的水平一样,那谁还来找你五合呢?就需要高人才,但建筑市场太好,高人才很难招到,公司成立初期,没有声望,招到的都是从设计院过来的,二流三流人才,或是毕业不久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就得培训他们,这不是别出心裁,不是炒作这个企业,是被逼得没办法。必须培养他们,我就变成一个指导,变成一个辅导老师。我们五个老总都变成了老师,每年派两批员工出国去考察,每周办学术讲座,我们还要开三门课,讲规划原理、住宅原理和建筑设计原理,都是请清华的教授来讲的。每个项目都要评图,这和建筑系里是一样的。这个做到了,员工的水平也提高了,员工觉得真的学到东西了,哪怕工资低一点,也能够忍受,他看到自己的前途了。
  第二方面是管理。当一个企业只有一两个人,甚至是十几个人的时候,是不存在管理问题的。上百人以后,各个部门就必须分开了。我自己本身不是学管理的,但非常尊重管理的人才。比如人力资源一定要找人力资源毕业生,让他们去做。这只是一个例子。有了专业人才就正规化,因为规模大了还用原来的管理那肯定不行。现在分成五个室。规划一个室,景观一个室,建筑三个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还不算,图文部还在外面。年轻人只要做得好就提拔他做室主管。每个人在这有了自己的责任心,地位提高了,看到前途了,积极性越来越高。
  我们朝正规化方向发展。这跟我们企业的长远目标有关系。我们不是做个人大师的。贝聿铭事务所,如果贝聿铭不在,可能就成问题了。可是像其他的一些公司,像SOM、KPF, 可能最早也是有创始人的,但现在他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企业名望好,技术实力强。所以我们是奔那种企业模式去做的,是要做大企业模式,不是要做个人品牌。

  far2000: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您要面临很多方面的压力。您要兼顾开拓市场、技术监督,还有管理人才等很多方面的事情要处理。但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不可能样样专业,以后到了一定程度,您是不是也会放弃建筑设计不做了,开始专门从事管理;或者请专门的人做管理,而自己把精力集中在设计方面?

  刘力: 当然选择后者做技术。现在企业没有完全到位,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但目标是要撒手,五个老总都是要撒手。我们都是设计师出身,我们没法不做设计只是去做管理的。现在是在移交过程中,移交给各专业的人员去做。最后还是要退下来做某一个室里面的建筑师。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素质、素养。我从小受训练,不都是培养做建筑设计嘛。舍了这么多年的积累,去干管理这么个新的领域肯定不对。管理应该有专门的人来做,比如说大设计院的经营部,十几个人,几乎没有人是学建筑的,但是很善于谈经营。企业做大的话,就应该这样。国外很多大型建筑师事务所,它的老板,可能就是学财务或经济出身的。如果不是这样,企业难于做大。做到集团规模,资金运作、成本核算等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

  far2000: 五合的很多设计人员都要参加培训,培训以后,你刚才也说要达到包豪斯标准,某学院一定有某学院的方向,做建筑设计公司也一样,好比 SOM有SOM的风格,KPF有KPF的风格,那五合在这方面是一个怎样的方向呢?

  刘力: 要看不同的项目性质。比方说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交通、空间发展关系密切,与建筑风格就没关系了。做景观,不是说二维的平面画得很漂亮,肯定在空间三维效果上同样好。我们只说建筑设计的风格问题。早期我自己参与项目最多,所以我个人风格在里面有明显体现。一个大企业不应该那样。所以现在就开始做多样化。五合在建筑风格上没有一定的风格。希望每一个项目都能做到它最独特的风格。这是个长久定位。
  "蓝牙水晶"开始我们讨论的时候,我已经给你讲了我们的理念。如果做的不是"蓝牙水晶",是另外一个项目,那就是另外一个方向,所以首先应该是一个决定标准的问题。这个标准是因项目而异的。不是说我们五个人有共同的风格喜好,而是我们五个开会定这个项目它应该是什么标准。我们是搞技术的,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在技术上,因为技术的标准是可以衡量的,艺术往往是不好衡量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学讲究实证,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实验得出的结果一样。一旦标准确定了,方案的好坏很容易评判。
  每个项目来了,我们首先应该有个项目小组,这个组来负责这个事情,而不是我负责。我们老总只是负责宏观把关。那么最后评图的时候是大家都参与。不是说所有的项目都有五个人来做来决定,要不然底下的人都成描图员了,一点积极性都没有了。所以是以他们为主做,我们更像是顾问,艺术指导。

  far2000: 那五个人都是怎么分工的呢?

  刘力: 我们这很有意思,我们五个人是互补的。其实不只我们五个,我们还有一个专门做产品策划的。所以五加一嘛。我是两大擅长,市场、产品定位,再一个呢就是立面设计,我美术比较好,这两个是我的擅长;陶总是规划协会的,规划最强;卢总是德国回来的,技术最擅长;严总是做住宅、做户型最厉害的;冷总是做公建的,大酒店、商业地产。所以说我们五个恰好是五个方面,各有擅长。

  far2000: 五合虽然市场做得很好,效益和发展都很好,但是还是受到了同行褒贬不一的评价,对这些评价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刘力: 第一点,建筑沾了艺术的边,这一点很不利。因为如果评判工程技术,可由数据证明。但一旦沾了艺术的边就很难讲了。艺术家同行相轻,比较严重了。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想法,这是正常的。沾了艺术的边就说不清楚了,怎么说都可以了。我不想跟别人争,浪费不起这个时间。咱们正赶上一个大好的机会,因为中国现在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百年不遇,千载难逢。在这个形势下还是得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
  再一点我觉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可能回头看更有意义。比如说艾菲尔铁塔建起来的时候,据说萧伯纳、莫泊桑联名上书反对。往往是当局者迷,再过五年,回过头来看看五合走的道路,那个时候可能更客观一点,不用这么着急。而且我看我们的作品是越往回看越觉得过去做得不好,不愿意回首。唯一自豪的是觉得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没有觉得我们的设计做得特好。

  far2000: 公司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刘力: 我们企业应该做中国的头牌的设计事务所。这话说起来觉得野心勃勃,其实是有可能的,但你看SOM是怎么做出来的,贝聿铭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时势造英雄。首先是赶上了一个大好的经济建设形势,我们现在赶上了这个大好形势,中国现在建筑师处在一个断档状态。老一辈的,我们敬仰的比如杨廷宝、童寯、梁思成等大师都已过世,在世的一些老教授也都退休了。文革中间有一个断档,现在正是年轻一代大展身手的机会,像我们师兄崔凯,陈一峰,同学庄维敏,朱文一,都很有成就。我们只希望把这个事务所做起来,要做中国非国有的事务所里面规模最大的、业绩最好的、技术最全面的,知名度最高的。而且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