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堂琅古乐
发表日期:2009/3/16 9:49:33   阅读:4037次

朱赓武


    传说天上有仙乐,能听到仙乐,那是一种福气。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听一曲韶乐,惊叹天下竟有这样美妙的音乐!以至吃肉都觉得没有肉味了。我想,孔圣人听到的,那一定是仙乐。
    我曾在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县万寿官听了一回堂琅古乐.确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岂止是“余音绕粱.三月不绝于耳”,几年过去了,时不时地想起那妙不可言的堂琅古乐,总觉着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会泽堂琅古乐,又名洞经音乐。“洞经”系道家经典的统称,洞经音乐用于道教札乐活动,兼有怡情养生的效果,唐宋时期盛行中原,明清之际流传各地,官绅文人雅士争相谈演。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我国道教的洞经音乐和儒家的宫廷音乐曾盛极一时,以后随时代变迁,逐渐失传。然而,令世人惊叹的是,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奇迹般地在偏远的滇东北鸟荣山腹地会泽县保存下来了,并发展升华为独具特色的堂琅古乐。洞经音乐传到会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并相应有谈演洞经音乐的组织洞经会和桂香学,取名“桂香学”是因所谈演的经文为“职司天上文章府、专照人间翰墨文”的文昌帝君住的官朗为桂香殿,故将其组织命名为桂香学,如此这般,既有源头又有传承。
    洞经音乐是雅乐,属于音乐中的“阳春白雪”,是传统音乐中的高雅音乐。传到会泽后。又经会泽文人学子数百年的传承,创造,融合,发展成风格独具的堂琅古乐,它既完整保持着洞经音乐的庄重、古朴、纯正及讲求玄虚、静谈、超然的意境,又吸纳了宫廷音乐的典雅,同时揉人了江南一带汉曲丝竹乐韵和当地的滇剧,及俚俗音乐。且还融人了当地民歌、民曲,演奏手法,形成了“古曲、古乐器、古稀老人演奏”这种古色古香,独一无二的典雅组合,一方面反映了堂琅古乐的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会泽历史文化名城的多元文化内涵特点。
    会泽堂琅古乐自唐宋至今,流传2000多年,融宫廷音乐、民族音乐和中原文化,宗教文化为一身,典雅古朴,过去主要在文昌会,祭孔会,武帝会,月光会和吕祖会上演奏,一直是口传心授,流传民间,几近绝响。后经董铭、雷念达、梅世渺、胨灵生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老艺人挖掘整理.多次在省地(市)、县学术交流会和旅游文化研讨会上演出,引起轰动。会泽堂琅古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吹拉打弹唱、道自、讲章、颂章俱齐,被音乐专家誉为古乐的“活化石”。演奏时,使用筝、瑟、笙、笛、箫、胡、钹、铙、铎等近四十种吹管、弹拨、打击乐器,有板有眼,令人陶醉。据专业人士品味,丽江纳西古乐有纳西音乐韵啼,大理洞经古乐有大本曲韵崃、昆明嗣经古乐有云南花灯韵味,唯独会泽的堂琅古乐具备的是宫廷、京城和中原文化,江南音乐的韵味,特别是体现出遭教文化的浓烈色彩,透射出夜郎国、古堂琅发祥地的古风古貌。
    会泽谈演洞经音乐称为“谈演堂琅古乐”,谈演堂琅古乐的人首先要加^桂香学。所要加人这一学会谈演堂琅古乐的人,在清朝时至少要入“泮”,即考中秀才后才有人会资格。故加入桂香学后谈演堂琅古乐的人,应是当地的文人学子及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的官吏,一派“斯文”。堂琅古乐谈演时问和场合,一是文昌帝君诞辰于白衣阁谈演五天,二是每年春秋二季祭文(孔子)、祭武(祭关羽、祭岳飞)于文庙及武庙谈演堂琅古乐七天,三是于春夏之交若逢早求雨或逢涝求晴或瘟疫求净等,于会泽县城西土地庙“打清醮”(即旧时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为人求福消灾。也叫打醮)时也谈滇堂琅古乐三天。
    会泽谈演堂琅古乐除县城外,该县娜姑镇自雾街、者海镇的老街也有堂琅古乐演奏会。谈演堂琅古乐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演奏前,殿宇内两侧设几案,各种乐器依次排列,演奏者头戴丝绸瓜皮小帽,身著丝长衫马褂,青鞋白袜,净手焚香.一派肃穆气氛。首座(乐队指挥)鸣锣示意,先以三通鼓引唢呐开场,热烈昂扬。继而各种乐器按曲谱演奏,演奏中随调演唱经文,颂歌。经文共四部,即文昌《大洞仙经》、吕祖(吕纯阳)《一贯真经》、观音《大乘法宝)和武帝《觉世直经》。演完一次,以吹奏乐,打击乐奏《将军令》结束。堂琅古乐乐曲有吹牌、曲牌两种,吹牌演奏时以唢呐为主,配以鼓、锣、钹、曲调有《将军令》、《白鹤令》、《山坡羊》、《万年花》等;曲牌用胡琴、筝、三弦、笛子、再配合小鼓、提手、面铛、云锣、苏钹、碰铸、木鱼等,曲调有《太成赞》、《开经赞》、《重蕴咒》、‘清河颂》、《懒梳妆》、《吉祥赞》和《忏腔》。另外还有几支拉谱.如《小鹧鸪》、《小开门)和《上桃红》等。
    会泽的堂琅古乐,把礼、乐、教化台为一体,集儒、释、道三教熔于一炉,集宗教,经卷、礼仪、音乐于一身,是一种庄严而叉高雅的综合艺术。十多首曲子,以优雅庄重的旋律贯穿全局。一调有一调的风味,一曲有一曲的格局。有时如白云行空飘然而过,有时似龙泉出水缓缓而流,时而如月白风清竹影摇风,时而如春回大地泉水叮咚,使听者悠然神往,心清怡馨,宠辱皆忘,俗虑俱消。
    谈演堂琅古乐的桂香学,有着极为严格的学规,人会条件既不苛、也不滥,入学后主张“衣贵洁不贵华”,斯文而不迁阔,规矩而不迂腐.谈演期问,食则为素八碗,遵循的是孔子倡导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札勿动”,故人学的桂香学友、品端学正。敬才尊贤、做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注重气节操守,被民众视为做人的楷模,受到民众的尊重。清朝、民国时期来到会泽的文武大员、经理商享、大学者、太学生及普通商贾,都要亲睹谈演礼仪,亲聆堂琅古乐。普通市民,也常常携儿带孙。观听堂琅古乐的演奏,让下辈接受斯文及礼乐的熏陶。故两百多年来,经久不衰.显现了其旺盛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会泽的堂琅古乐,自发掘以来,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为“传统音乐的话化石”、“未被污染的中国严肃音乐”,外国友人称之为“盛世元音”、“文明象征”、“神仙之乐”,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枫说:“会泽堂琅古乐和丽江纳西古乐当属国宝,将对我国音乐史和音乐民族学研究产生重大久远的影响。”四十年代俄国人马雅斯基·顾彼得在他游历云南后所写的《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和评价洞经音乐的:“那是一曲宇宙生话的颂歌,不为渺小的人类生活中不协调的悲号和冲突所玷污。这音乐是经典的、永恒的。它是众神之乐,是一个文明、安祥、永久和平与和谐的国度的音乐。对于不能领会的人们听取来显得单调的话,那是因为他们的心情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平静和安宁”。用这段话来评价会泽的堂琅古乐,应该是受之无愧的。的确,在清代一朝,当外面世界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之时,关山重叠的会泽人却焚香品茗、静听古乐悠扬,那回环往复的曲调那幽渺或激越的旋律,那是远古的回响.是上界神仙的低语,是文明的礼赞,是心灵深处的颂歌,演奏者和听者仿佛逆穿时空,回溯到洞府仙境及世外桃园之中去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些年,一有闲遐,我常找机会到万寿官听一曲会泽堂琅古乐。几支古曲.居然使我这样不懂艺术,不懂音乐的人受到震撼,引起共鸣,为之倾倒,终生难忘。这大抵就是高雅艺术的魅力吧!
    (作者乐云南套泽县广播电视局主任记者)
    原载于《中国名城》2003年04期总第65期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