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京师顺天府署遗址
发表日期:2009/2/27 16:45:42   阅读:4022次

                                                  刘少庵
    提起京师顺天府署及其遗址的话题,要先从北京的有关历史说起。
    当元灭金之后,便在这片土地上,设置了大都路总管府。到了明代洪武年初,改成北平府。而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租朱棣将北平升格为北京,并将北平府改称顺天府。又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改、扩建成新的都城。后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又称京师。
    据说当初取“顺乎天而应乎人”之义,将管理京畿地方事务的机构,定名为顺天府。其长官称府尹,管辖二十四个县,其中包括两个京县和近京的有关州县。当时的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界,东半城归大兴县所属;西半城则由宛平县治理。到了清代,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建都京师,其管理事务机构,仍称顺天府。一直到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三年,将顺天府署改称京兆尹公署。这是后话,就不再赘述。
    关于顺天府署的位置,据《顺天府志》记载:“在太堂东墙贤良祠鼓楼大街东北,元大都路总管日署遗址建”,另在《宸垣识路》中指出:“顺天府署在鼓楼东灵椿坊、安定大街之西,即元大都路总管旧署。明为顺天府,清仍之”。以上都已指出了顺天府署的大致方位。今日北京,日新月异,遗址具体位于何处?笔者在有关史料的指引下,在鼓楼东大街东头北面的东公街9号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内,找到了它的所在。
    至于当初顺天府署的格局,虽然史料论述不多,且较零散,但就一般府署规模,结合京师府署地位,来推断衡量,肯定气势不凡。顺天府当年有府门三重。包括太门即辕门和稍北的二门及再北的仪门。大门前还有高大的牌坊。署内大堂,面圆五间,东西长二十六米,南北进深十四米,前后出廊,五花山墙合瓦悬山顶,为明、清两代提审犯人的地方。高悬堂额“肃清畿甸”四个大字,为清世宗胤祺手书。正如《天咫偶闻》所记:“地极宽离,堂亦宏壮”。署内有几重院落,还有个后花园。府尹一般常在花园内。“宜睛快雨之阁”中宴客。后院还有内宅。另外,在二门与仪门之呵,西有包公祠、狱神庙、总司厅和监狱等;东为五圣祠、候审所、粮厅等和其它附属建筑。
    斗转星移,改朝换代。现在遗址上,已经面目全非。值得一提的,就只剩下已成礼堂的大堂了。门窗已改为砖砌拱券式,但大木结构未改,仍存明代建筑风格。现在大堂南墙上有“顺天府大堂简介”板一块。东侧墙上还嵌有石板,上刻“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顺天府大堂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六月立”。
    关于大兴县署遗址,就是现交道口南大街东西的大兴胡同内,路北的北京公安局东城分局。从这条胡同的曾用名“大兴县胡同”来看,就早已说明问题了。现在斜对遗址的蹲南,有一堵庙墙,上面飧刻着写于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阳世奸雄伤天害理皆由己”;下联配“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根据旧时在县署附近,一般有县城隍庙的格局一推断,这里有可能是大兴县城隍庙。过去老百姓有个迷信说法,指县署和县城隍庙,是一管阳;一管阴。
    而宛平县署的地理位置,在《宸垣识略》中记载“在地安门迤西积庆坊,面皇城,南向”。其它有关资料,分别指在地安门西大街的东官房;贤良祠或中国妇女报社等处。笔者经考证,认为这些说法都对。因为这里有一公交车站,就称“东官房”。在马路北就是贤良祠和相邻的中国妇女报社。另在清代《宸垣识略》的附图上,就将宛平县署和贤良祠面在一起。位置在后者的北面。目前贤良祠外观尚存,内部已被某单位所用。太片县署遗址,已成楼群或平房。
    原载于《中国名城》2003年04期总第65期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