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善 化 寺
发表日期:2009/2/23 9:58:54   阅读:2018次
                                                周亦娴
    善化寺俗称南寺,1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大同城区南大街。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仅大雄宝殿得以幸免。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开经坛,广积资,重修和兴造了大雄宝殿、东西朵殿、罗汉洞、文殊阁、过殿、山门及左右斜廊八十余楹,自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基本恢复了大普恩寺的建筑面貌。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元史记载,曾有四万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会,作佛事活动。明宣德三年(1421)再次重修,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明万历至清康乾时期先后进行过局部修缮,但辽金之建筑规制尚存,是中国现存辽金寺院中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完整者。现由云冈文物保管所负责保护。
    善化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总体布局系沿袭唐代规制,在开元寺的基础上重建,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主要建筑共七处,与佛经描述的“珈蓝七堂”相符,处处体现出辽金佛寺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和许多寺院一样,善化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不同的是这座山门面阔5间达28.14米、进深2间约10米,为我国现存佛寺中最大。单檐五脊顶,殿内所供为四大天王,明朝万历年间所塑,民国年间重新彩绘。东侧手抱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西侧臂缠长蛇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托宝塔的是北方多闻天王。民间认为四大天王能呼风唤雨,使天下风调雨顺,所以加以供拜。
    三圣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面阔五间(32.5米),进深四间(19.2米),其中当心间宽达7.68米,是辽金建筑中最宽的。单檐五脊顶,殿内塑立像三尊,中为毗卢遮那佛,右为普贤菩萨,左为文殊菩萨,称“华严三圣”,取名三圣殿。佛坛背后威武雄壮的塑像是韦驮天王,他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大天王属下三十二将之首。相传,释迦牟尼佛涅磐后,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这时韦驮天王急追取回佛牙,从此倍受爱戴,称为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在许多佛殿内部有韦驮像。殿内还存有古碑2块,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碑记》和金明昌元年(1190)《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碑铭并序》。
    大雄宝殿位于寺院最北端,是善化寺主殿。金天会六年和皇统三年(1128~1143)重修。殿前的月台高大宽阔,钟亭、鼓亭、牌坊都是明朝万历年间所建,使大月台不显空廓。大殿宽七间40.7米,深五间25.5米,单檐五脊顶,共用斗拱8种,由于采用了减柱法配列支柱, 显得十分开阔,虽不及华严寺大雄宝殿宏大,但也是辽金建筑中规模较大的殿宇。大殿内共有塑像34尊,端坐莲花宝座之上的是五方佛,正襟端坐,神情凝重,迦叶、阿难侍立两旁,目光纯真,仪态虔诚。从东到西分别为东方药师(外门内众)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西方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不空成就佛)。正面佛坛所供,中间为大日如来佛,两侧为迦叶和阿难。东西两侧砖台上所塑为二十四天王。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除了塑像之外,大殿的壁画亦很珍贵,壁画绘于康熙年间,现存面积190平方米,反映释迦牟尼说法、西方三圣、三大士等有关佛教内容,造型优美,着色合理,很有美学和宗教价值。
    大雄宝殿前面西侧二层建筑为普贤阁,金贞元二年(1154)建,平面三间方形,重檐九脊顶,面向东,上下两层中置平座。前檐当心间辟门,余皆实墙。上下檐柱连接采用叉柱造。角柱升起明显,但在1954年重修时被锯短与平柱同高,失去原貌。结构精巧,形制古朴,是辽金时代楼阁式建筑代表。原来与它相对的东侧还有文殊阁,可惜已毁。
    善化寺西院有琉璃烧制的五龙壁一座,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五龙壁长近20米,高7米,厚1.45米,五条巨龙,上下翻腾,栩栩如生,特别是中间大龙的龙头造像,别致新颖,是其他龙壁中不多见的。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